魏碑是什么样的书法?
魏碑,又称“北碑”、“楷隶”等,是北魏时期(公元490年-523年)由隶书演变而成的楷书书法。由于当时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即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所以,这种崭新的书体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各地及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 魏碑在南北朝时代,不仅上承汉晋书法传统,而且下开唐楷先河,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风格或清峻,或遒健,或朴拙,或严整,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
隋代书法家智永在《兰亭序》中曾这样评价说: “夫欲学书之宾楷法者,谓其点画折笔,必有规矩衡准也;故曰笔有方、圆、尖、顿、滑、涩之异,砚有生墨、熟墨之分;纸有滑密、绢素、笺疏之别,此非外势,而乃天性自然者也……至于结字之局,皆须工巧,点画之间,微嫌侧媚,意态横生,此尽善矣。”可见学习书法应当从楷法入手的道理所在了!
东晋王羲之的楷书《乐毅论》和行书《东方朔画像赞》,以及王献之的楷书《洛神赋十三行》等,都是后人临摹学习的范本。还有北朝时期的《张猛龙碑额》、《元桢墓志》等多尊著名石碑,都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充分彰显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代表了魏碑书法的最高成就,成为后世学习魏碑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