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裱书法作品?
关于书法装裱、国画装裱,我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做了简单科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看看。 我的观点是“装裱”这个词比较误导人,因为人们一看到“装”这个字就容易联想到“装”点、装饰之类的词义,从而对它的作用产生错误的理解——把装裱当成一种美化工作或者画龙点睛之举。 但是其实装裱真正的功能应该是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这一点在装裱行业里几乎没人承认)。那么既然装裱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更长久地保存作品不被破坏,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装裱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保护作用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古时候就引起了争论。
古代装裱工艺大致分两个流派,北京派和南京派。后来到了乾隆年间,皇帝觉得南北方的装裱水平都挺高,于是下旨把南北两派的装裱技艺整合起来,统一发展成了现在的装裱工艺体系(当然还有别的因素的影响,这里就不多展开了)。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北京的装裱水平确实比南方差了一些,所以有时候在一些拍卖会上会有“无装裱”“原装裱”这样的说明。 这其实就是当时选择的标准之一——“更适合于文物保存的装裱技法”。
然而很可惜,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分辨哪些裱法才是最适合于文物的,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根据经验来挑一种相对比较合适的裱法,这就是现在大家普遍认同的装裱技法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再将“装”与“裱”当作一个动词使用,比如“这幅字需要装裱一下了”等等…… 我不否认传统装裱技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我只认为它是一项文物保护技术。我们没必要去刻意强调那些过于“美观”的东西(这本来就不是装裱的主要目的),只要它能达到最基本的保护效果就足够了。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 在我看来,一幅好的作品除了本身的艺术性以外,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观赏性、收藏性和传世性。前两者自不必多说,第三者的含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作者想要留下自己作品的意愿越强,那它就越有可能流传下来成为一件“好作品”。如果连作者本人都懒得为他的作品做出任何努力的话,那它基本上也就失去了流传下去的可能性了……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书画篆刻等传统的艺术作品,也适用于音乐电影等当代大众作品。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起自己的作品来,这样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附一段《芥子园画谱》中有关装裱的内容: “凡做画,先择净纸平铺案上,用干毫笔扫去纸面尘埃及积湿处,然后调墨、色,按画面大小疏密横竖以定其位,须要凝重,用淡墨拓印,令均匀。若墨色气力不均者,即有轻重深浅之病矣。待墨色半干时,以手轻轻去之,不可着纸太深,亦不可全脱。然后依原位略展,用细笔扫出轮廓,用淡墨略勾一遍,以定粗细及转折顿挫之势,再用较深墨加圈点,所谓‘树有枝、石有骨,花有嫩、草有尖’皆要一一分明者,此即白描也。白描后,方施染法,凡染法多用淡墨,至浓处颇宜深黑,然不可过深,恐伤画面之气。浅则淡而无光,不可不审也。如用赭石,则不可单用赭石,须间以墨色乃佳。墨色之中又有深浅浓淡之分,不可不知。又须看纸之旧薄厚,以定所下重轻之分焉。” 以上内容摘自黄宾虹先生著《山水画法》一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