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张学良书法?
1936年,张氏被长期幽禁于美国檀香山时所书《乐圣寿诗》(见上)。现藏辽宁省档案馆。 1940年左右,张作霖的遗像落成于沈阳北陵,张氏在像前手书《大元帅之印》和《满蒙独立运动之由来》两幅篆书楹联。《大元帅之印》为五言联,联文是: “威德通中外,勋业冠春秋”;《满蒙独立运动之由来》则为七言联,联文是:“满洲国以国法,兴中华民国之义师”“天理及人心,合满汉蒙回藏为一血盟”。(以上文字均摘自黄仁宇著《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第287、502页,三联书店2008年版) 这两副对联,都是典型的篆书,但已融入一些简化的隶书笔法,且结字趋于横展平逸。从中不难看出,此时的张氏对章草已有相当深的研究和把握了。可惜,他始终没有留下一幅真正的章草作品来。因此,要准确判断他的实际创作水平究竟如何,恐怕只能依靠这几篇篆隶行草杂揉的题跋了——虽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下面,将他在《东陵集》中所写的几篇文章录出并作简单分析:
一、《奉天永陵祭语》 《奉天永陵祭语》约五千余字,为《东陵集》中的主体部分,记录了张氏家族及东北军于1931年和1932年在辽宁鞍山汤岗子与营口牛河梁两处修筑墓穴、葬入先人遗骨的经过以及当时一些礼仪活动的场景等等详细情况。文中多用四六句式和骈句,辞藻略显堆砌,但在叙述事件时又力求客观翔实,其中也不乏精警之语。就其文风而言,当得一个“稳”字。
二、《吉林北岳庙碑记》 这是张作霖死后第二年,即1928年底张氏亲撰的一篇纪念性质的碑文。文中首先历数了先祖的“功德事业”——此亦历代宗室惯用的修辞手法而已——继而笔锋一转,盛赞了三民主义,认为它是“中国复兴唯一之途径……今日中国之大病,厥惟军阀割据,各霸一方。欲救此弊,非实行三民主义不可矣”!最后又借古喻今,指出当今世界之所以纷争不已,皆因“无信义之军阀,妄自尊大,逞强凌弱”所致,并希望“后起之秀务宜奋发努力,遵守三民主义,从事革命”。这段文字气势酣畅,感情激昂,颇似杜甫的《南邻》或《兵车行》。
三、《告先祖先妣文》 张氏一生先后纳妾十七个,共有四子一女。1936年春,张作霖被害一年后,张氏亲自撰写此文,追述先人之功绩及自己的家族世系,同时向列祖列宗陈情,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在日寇铁蹄下苟安偷生寻找借口和理由。全文洋洋洒洒,篇幅长达数千言,充分反映了张作霖作为封建武夫的一贯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其词气之迂腐,文笔之猥琐,直可入《儒林外史》中。”
四、《东陵游记》 这篇短文写于1937年初春,是张氏在幽禁美国期间所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作者那种既无奈又愤懑的复杂心态。而最耐人寻味的,则是文章结尾处那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深意的感叹——这或许正是他对人生和时代的一种最为深刻的体悟吧…… 附译文:
我这次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实在惊人,但是我的心依然留在我的故居,想到那些曾经和我一起生活过的人们,心里感到非常悲伤。我过去在皇姑屯事件之后到天津去避难的时候,常常思念着我的故乡和亲人,但是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回来这么久。现在我又面临着这样的境遇,我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我只能把我的心寄托在我热爱的故乡之上。
我现在很怀念我的父亲母亲,我也非常想念我大哥和四个弟弟,他们都在北方做大事,我也很想念我的两个姐姐,她们都还健在吗?我想起我们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的快乐日子就觉得非常温暖。我们的父亲母亲对我们这些儿女们是多么慈祥啊! 现在我除了想你们之外还想到了许多当年和我共同度过患难的朋友们,他们都已经去世了很久了,但我仍然能够经常想到他们。我还时常回忆起从前我们在老家时的情景,回忆着小时候我们在一起玩耍嬉戏的那些事情。我很想再看看我的老宅子,看看它现在是什么样子?如果它还在的话我一定回去看看。不过我估计我的老宅现在已经没有了,因为我离开家乡已经有四十多年没有回来了。 我以前在家乡住的地方叫“奉天省海城县西厢镇张家窝铺”,这个地方离省会不是很远大约一百里左右的路程。我家住在村子的西北角上有一所很大的房子,前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花园。我们家一共住了二十多间房,院子里还有马厩和厨房等附属建筑。院子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塘边种满了杨柳,每到春天的时候这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的祖父和父亲都在这里居住,我母亲也在这里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十个人。我在家里排行老二。我们家的后面就是山,山的后面就是大海,每年夏天我和哥哥们都喜欢到海边上去玩。我记得有一次我从山上滑下去摔得很重后来还发烧了好几天,幸亏家里的人及时把我送去医院我才保住了性命。那时候我就觉得生命真的很可贵,所以后来我决定不读书了而是专心练习武功。
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我被赶出了家门到处流浪,再后来我的哥哥们都被日本人害死了,我只好带着兄弟们逃难到关内去找生路。后来我的朋友们都相继离开了人世只剩下我自己在这个世上孤苦伶仃地生活。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说我的家乡已经收复了我非常高兴但也感到很心酸。我希望以后有一天我能回到我的家乡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