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册页共有几页?
册页,是书家创作的一种常见的作品形式之一,一般有数页组成,便于携带欣赏。 唐代开始盛行卷轴画和册页,其中册页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根据形式可分为卷册(长卷与册页)、立轴等;从质地划分又有绢本、楮皮纸本、麻纸本、纸本、宣纸本之分等等。 “册”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之一,以多幅纸帛联缀而成。通常为八页十二页或更多,折叠成“折页式”,每半页左右有一竖行,又称“经”,也称之为“隔子”。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三》云:"册叶之制不一……自四、六、八、十及二十一开者皆有用,惟十六而一不用焉。盖二十四而为周,而十六开则为古册之典型矣。又自二、三、五、七之数皆有单双之别,亦自然之理耳。至若二十开之外则往往用连环形式,或前十四后十四分截成二部,余二开于中掩带,谓之'过龙'。或以首九尾九作两部,余三开掩带其间,谓之'裹束'。此皆后人巧思,非古式矣。" 由此可知宋代以前的册页多数是八开、十一开的,这种尺寸大小的册页更适合于文人墨客随身携带把玩阅读,或者作为馈赠礼物之用。据史料记载在唐宋时期,册页已十分流行了。北宋黄居中在《书仪》中有"凡公私往来,可以尺素表记,题名其上送之曰呈;既通往来曰常通;厚者曰通问;泛而不系于事曰问讯;亲厚相咨请曰存问"之说。
这里所谓的"尺素表记"就是指当时流行的册页,而且册页的尺寸大小也与文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如苏洵在《嘉祐集序》中说: "予少好读书,每于案头,且阅且藏,往复不厌。晚年或病倦放逐,或忙剧之余,或坐或卧,或酣或醉,辄取置怀膝间。读之略能背诵。"可见他的喜好是放在怀里的册页。 到了元代陈绎曾《翰林问答》中提到:"今人写字,都学旧帖,不参差正,何也?答曰:昔欧阳公与梅圣俞论作字之状,以为大略如人骤疾而走,不可反顾,虽欲回顾,无有由矣,是以进退不可,左右不定。此言虽戏语而有深意存乎其间。故世之善书者,不过得妙于此尔。至于后先、高低、左右之态,则不足较论如此。要当求其骨力而自有余处。"他认为只要抓住字体的"筋骨"就行了不必管其姿态,这与元初尚意书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期的赵孟頫就曾在《跋赵雍画马》说:"书画同源,故书以画意为上上品,然自古善书者罕善画,因书须笔力雄强,而画须意趣飘洒,非笔力到處,不能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