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古诗书法?
1.结字 首先看结体,这个结字是偏瘦长的,但是很严谨的左右对称,笔画粗细对比也很明显有疏密关系。这是典型的颜体结构,不过又融合了欧楷的笔法在里面(颜欧柳赵四大家,其实何绍基的楷书还糅合了魏碑、汉隶笔法的成分)。而且由于他长期用狼毫做笔,加上练得比较多的草书,所以结体上又出现了行草的态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颜体和魏碑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是把行书和楷书连在一起学习的。
2.用笔 从图上看,他的用笔基本上是以方笔为主,而且提按顿挫都很明显,没有一味地下沉,这也是颜体的特点之一吧。另外,他的笔画里出现了不少侧锋。这些其实都是何绍基自己的独创之处——因为以前的人都没有把侧锋运用地如此纯熟自如且毫无败笔的。 我觉得之所以能这么娴熟,除了跟长期的行书练习有关之外,我想一定也和何绍基自己总结出的“八法六书”有很大关联。他根据六书的原理来分析字的结构以及各个部首的书写方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对固定的书写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应用。这种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他用笔上的自成一派起了很大作用。
3.速度 古人的小楷一般都写得比较慢,比如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黄庭经》等等;行草书则一般比较快,比如王铎的字基本上都是飞快的。像何绍基这样楷书和行书都写得特别慢的就很少见了。这可能与他学的是颜体有关系吧,颜体讲究“横竖匀、轻重徐疾宜相济也”。所以他的楷书一般都是比较匀称稳重的,而行书则是比较舒缓自在的。我觉得这和现代人的审美还是有些出入的-_-||。
4.墨色 他的墨色主要是以“润”为主的,看起来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洒脱。这其实和他平时写的帖有关吧——“北朝三书”和怀素、孙过庭的草书都是比较润的,所以对他的影响应该也很大。 总的来说的话,就是颜真卿+魏碑+行书+王羲之+何绍基=何绍基的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