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什么桂书法?
谢邀,不才曾在南京生活多年,在南京见过不少书法家,也听说过许多关于江苏书家的故事。 先说几个名人的事吧。
1、黄士陵 黄士陵是安徽人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字牧斋,又作穆斋、慕斋;别号黟山倦鹤、黟山布衣、黟山人等三十余。其书法与何绍基、赵之谦并称为"近代书法三大家”。后得邓石如篆法真传,形成“皖派”新体,时人誉之为“集古萃”。他早年曾得到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赏识,委以幕僚,后来留在安庆从事雕版印刷工作二十年,将徽州民间雕刻技艺带进安庆。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在安庆设印局,名"黟山堂",自任主笔,广招学徒数百人。他的弟子门人众多,有陈仁锡、张少庵、汪启南等人,还有安徽的吴昌硕及江苏的吴让之、赵之谦等人都曾向他学书问艺。而当时上海著名的碑帖商号“吉诚号”店主朱吉士也曾拜他为师学习篆刻艺术。由于他对徽、安两地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故而人称“徽州传人”或“安庆人氏”. 辛亥革命以后,黄士陵来南京定居,他在南京的寓所叫“黟庐”。位于夫子庙大纱帽街103号,此故居于民国十四年由南京实业家华宝善出资购得,次年建造完成并交由黄士陵居住至今已逾百年历史。
1924年冬,黄士陵因病逝于南京,终年八十二岁。葬于雨花台侧,今已迁至金陵第一碑林内。墓前有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手书的墓碑刻一方以及后人撰写的墓志铭各一通,另有一方清代状元陆心源所书写的“徽州耆宿黄君墓道”的横额。
2、范闲仲 (1877—1962)原名范源济,又名范伯良。河南唐河人。幼读私塾,喜文辞。十五岁时随叔父范承谟入京。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翌年随叔父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科。宣统三年(1911)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与筹建河南教育会。民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参事、京师教育会会长等职。 范闲仲擅长书法,尤精于篆隶,初学邓石如、吴熙载,继而致力于秦汉碑刻。其作品遒劲古雅,浑厚苍润,为世所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3、陶冷月 陶冷月本姓杜,名衡臣,又名静农,号冷月、冷血、孤云、寒月、江上寒雁、靖轩、靖玄等数十个名号。出生于苏州市光福镇东乡东村陶宅巷。他是苏州西塘人,因父亲曾在常熟教书,所以寄居常熟。 陶冷月的父亲是秀才,母亲是书香门第出身,所以他也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诗善画,颇有才华。据《常熟市志》记载陶冷月是清末廪生,即清朝的秀才。后来因战乱失散,便用了别人的姓名在上海落户。 在上海,他曾当过报馆校对,但主要还是靠卖字为生。不过,他一生都不愿以画家自称。他常说自己是诗人,而不是画家。但他也承认齐白石说过的一句话:“作画先读书!”可见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还是很深的。他还精通英语和日语,并且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苏州话,这也为他日后成为画家打下了基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这使他有了丰富的阅历,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诗意。这种意境,不是一般画家所能达到的。 解放初期,他曾应江苏省人民政府之邀参加了国画创作委员会的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前,他已经是国画家了。他的许多代表作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他所画的梅花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梅”。
以上三人皆为江苏籍著名书法家,也都是我十分欣赏的大师级人物……
至于您提到的“苏体”则是指当代江苏书坛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林散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