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叫丹青吗?
“书画”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汉末,始有书画之论,魏、吴则有皇象、韦诞、钟会、王羲之,晋亦有声誉者,至于鲁公,独步当时,冠冕一代焉。” “丹青”一词的来源则众说纷纭了。 其一出于《庄子·外物篇》:“夫千金之珠,必处在贵贱之所疑。玉卮无当(底),虽宝,勿用;此之谓大言。”成玄英释曰:“处,止也;疑,难信也…以比画翰之器,贵重如此,故难任于大言。”
其二出自汉代张衡《东都赋》中“丹青山陵之影,则弘乐乎宇宙。”这里的“丹青”指的是“丹砂和青雘(wò)”,因为可以除去颜料中的杂质,是古代绘画的主要原料之一。
其三源自楚辞《离骚》的“初服”之章:“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乃以叹,孰可寄余以苍生。”王逸注:“芙蕖,荷花也,莲叶削而成衣.芙蓉,荷叶也,杂而为裳。”由于古人往往将莲花与荷花混用,所以这一说法也比较可信。
从以上三种解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至少在唐代以前,人们通常认为“丹青”是一种颜色而不是一种绘画工具或材料。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改变了这种看法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还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尚有关。
在秦汉大一统之后的中国历史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无疑是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在这期间,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出现了很多诸如“竹林七贤”“江左十八友”之类的文人墨客团体。他们除了饮酒作诗之外,还有一个十分流行的爱好就是“清谈”。所谓“清谈”就是指文人之间通过谈论玄理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当时的上层社会里,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都喜欢玩清谈。于是乎清谈之风大行其道,影响深远。
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原来“经史子集”才是主流,现在连“山水田园”和“风花雪月”也被当作高雅的东西而受到推崇。在这种风气下,原本作为“书画”组成部分的“丹青”突然变得炙手可热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就默认了“书画”等同于“丹青”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