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书法写什么?
中国佛教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与儒家和道教的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因佛教自印度传入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态。 东汉末期佛教由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最初人们用汉字的草书或隶书书写佛经,至东晋时以正楷书为流行,后世多以楷书、行书和草书来抄录佛经及创作碑、帖等书法作品,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意趣的中国化佛教书体——梵呗书风。 由于历代高僧大德以及众多信徒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佛事的重视,他们多利用各种机会撰写大量经卷、佛书,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墨。这些书法作品无论是用来书写经文还是供人礼诵的拓本和印本,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将古代文人的翰墨风流、佛门的修行修持以及佛教的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会在一起,成为佛教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禅味”的流露 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创立以来,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哲学、文学、美术等领域亦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禅宗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中国化的佛教书法在唐代达到鼎盛阶段,并在宋元明时期得以继续发展,其独特的“禅味”也在此过程中渐渐显露出来。 “禅味”主要是指禅宗崇尚的自然、简淡的风格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和闲远情致。
二、书法艺术的成熟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书法家不懈的努力,这种独具特色的禅味的佛教书法最终形成了一种成熟的书体形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禅意书法”。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用笔上,“禅意书家”往往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大胆地探索新路子,尝试用不同的笔法进行书写;其次,在结字上,“禅意书家”注重突出每个字的主笔,力求写得舒展流畅;在章法布局方面,为了追求“空灵”的效果,“禅意书家”往往将一些线条拉长或者缩短以至产生虚实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
三、时代精神的表现 中国佛教书法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佛教艺术家们都会根据时代精神和自己的审美标准创造不同风格的作品。
四、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佛教书法除有正楷、草体外,还有隶、行、章草等多种书体。其中又以正楷和草书最为常见,是历代僧侣和居士们广为采用的两种书体。当然也有少数僧人擅长其他书体。如:智永和尚既擅小楷法,又能作大篆、八分、飞白、章草诸书。
五、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产物 中国佛教书法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且与儒家文化和道家的思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