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字是什么书法?

颜沂颜沂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褚遂良书倪景先帖》,唐褚遂良书,绢本,纵26.3cm,横57.1cm 此帖凡四行三十三字,有刻本。从用笔看,“今”、“故”二字属今草,其余诸字多属行书。其结体左右开张,疏密得体;用笔婉转流畅,变化自然,是褚书中的精品之作。 全帖笔画细劲而略含柔媚。起笔藏锋而入;收笔多回锋顿笔,或略带点划之态。横画略呈弧形,捺竖笔有右下逆势之势;撇画多带挑趯之意;长划多作波尾状;钩挑之笔多作上挑之势……这些特征都是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一脉相承的。但就整篇作品来看,又明显地不同于二王的法帖,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平正中有险绝之势,秀美中含刚健之气。这种风格上的统一和谐,正是褚遂良书法艺术的高妙之处所在。

关于《倪景先帖》的创作时间、目的、内容以及书写者倪景先的身份,历代书家多有猜测,现分述如下: 一、创作时间与目的 明王世贞认为,褚遂良在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任谏议大夫时所写的《倪景先帖》中的“臣遂良言”即是“进书表曰”。清冯武说得更具体些:“褚河南进书表,即所谓倪景先帖也。”也就是说,褚遂良是在为入宫呈送奏章而书写这幅字帖的。

宋赵明诚则认为是“公将还东,以遗子侄辈。”清高宗弘历也说:“此公将归东都时所书。”意思是说褚遂良即将离开长安返回洛阳之时,把这件书法杰作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儿子和侄子们。 二、内容的分析 清代刘熙载指出:“褚中令草书《倪景先帖》,首云‘永徽初得于左掖廷’云云,是自言也。次云‘奉宣慰意旨’云云,则是受命作疏,代宣太宗意矣。”可见,此帖是褚遂良受唐太宗之托,奉诏所作的进书表,并明确提到了永徽初年(公元650 年)之事。因此,《倪景先帖》当作于这一时期。至于进书的目的,无非是对太宗的劝勉而已,因为此时的唐朝刚刚结束“玄武门之变”的内乱,李世民的太子地位还不甚稳固,需要得到世人的理解与支持。 三、作者身份的推定 关于《倪景先帖》的作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是褚遂良的自书,二是说这是他人的进书表,三是认为此帖不是褚遂良的作品,而是唐代其他书家的赝品。

从“褚中令”之名推断,帖中之语多是褚遂良本人在诉说心声,所以作者很可能是褚遂良无疑。而且,帖末“臣遂良言”五字也是标准的楷书,也与全帖的风格一致。由此看来,《倪景先帖》就是出自褚遂良之手。 四、作品内容的分析 从《倪景先帖》的内容看,它是一封带有自传性色彩的进书表。首先,该帖开头便介绍了作者自己:“臣遂良言。臣姓褚氏,河南阳翟人也……”接着便叙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太宗的一片忠心。最后,表达了希望太宗保重龙体的殷切心情。由于该帖主要是褚遂良个人的言论,加之时代久远,已缺乏充分的旁证材料予以证实,所以我们只能结合有关资料进行合理分析了。

耿成功耿成功优质答主

这是行草,笔势很潇洒。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写的。我不太懂这个行书和草书,但是我知道这种书体叫“行云流水”的风格(个人觉得)。 你看王羲之后面的这些帖都差不多是这个风格。 我没学过草书,所以也不太能分析什么结构章法之类的,就随便答几句吧。

首先,这个要练起来挺难的,毕竟不像楷书的笔画那样有笔形可分;其次就是字的结构安排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美观程度(比如一个竖的倾斜度啊什么的)最后就是笔划的粗细变化也很重要。如果能把这几个因素掌握好,那就是高手了! 如果楼主喜欢的话可以去买一本赵孟頫的手札看看,那里面都是这样的风格,很好找。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