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翡翠水头?
翡翠的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业内评价翡翠价值的一个指标之一,但种却不是唯一的指标,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因此种不能作为翡翠的价格依据。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误区,市场上有些商家会宣称“种水”或者“水头和种”的概念混淆不清,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水的透明度越高则种越好,但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并不大。种是指翡翠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而水是翡翠对光折射的能力,可以理解为通透度或透光性;
行内普遍认为种好的翡翠质地细腻、水润饱满,相反,种差的翡翠结构松散、底干。一般将翡翠结构细密,透明度高,光泽强称为种老,反之,结构疏松,透明度低,光泽弱的称种嫩。 翡翠按照其结构的粗细以及透明度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十多种不同的种水:玻璃种,冰种,糯化种(糯冰种、糯米种),豆种,油青种,紫罗兰种,花青种等…… 但是,这些种类的划分只是行内人对翡翠进行分类的方法而已,这种划分方法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很多种水的名称都是靠比喻的手法取的名字,听起来很形象生动,但却很难用具体的物理性质来描述,比如“豆种”,是因为翡翠内部可以看见像黄豆一样的颗粒结构而得名,但是究竟颗粒多大才算“豆”呢?没有具体的标准,只能靠感觉了;再比如“糯”和“冰”,其实指的是透明度的高低,但“糯”的程度怎么去形容呢?有人说是像糯米粥一样稀,还有人说是半透明的,总之就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无法量化。所以,翡翠的种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物理特征,它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已。
另外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提到的10多个种类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翡翠没有明显的结构特点,我们只能从透明度和颜色等方面来进行大致的归类,这一类翡翠在行业内被称为“石头”或者“石头种”,包括白地青、干青、干白、灰地绿、绿水地等等品种。因为这类翡翠往往没有种老的特点——即没有明显结构,也没有种嫩的缺点——也就是没有种这个概念了。因此这类翡翠是不受行内人欢迎的品种,价格普遍比较低廉。 在日常生活中选购翡翠时,种水的概念几乎很少用到,大多数时候都是凭经验来判断购买,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没有必要过分注重种水的概念,只要挑选到外观漂亮,颜色纯正,工艺精美的翡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