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有翡翠吗?
首先,中国自古对玉的定义就是“色绿”,所以春秋战国时的翠玉就是现在的翡翠。 其次,现在公认的世界上最早发现翡翠的国家是中国(汉)和日本(奈良朝)。汉代墓葬里出过带绿色部分的翠玉,但整体是绿色的很少。而日本出土过完整的唐代紫翡,说明至少在中国明朝以前,海上贸易发达的时候,翡翠是从东南亚和印度传入的。 最后,明末清初时出现了“软玉”的概念,把传统的“宝玉石”概念分开了。过去“玉”是指现在“软玉”“硬玉”都包括在内的矿物晶体集合体,现代才把硬度低于7的玉石叫做“软玉”。 那么根据以上的资料可以得出结论: 1.至少在汉朝已经有了颜色为绿的宝石,那就是翠玉;
2.这种翠玉很可能来自东南亚或者印度。 因为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印度的海路贸易很繁忙,东西方交流密切,很多物质来源彼此都有一定渊源关系;
3.明代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翡翠”——绿色的抛光玉器。 从缅甸进口的绿色宝石先制成玉器然后进入中国,并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翡翠”,这是无可争议的。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真正的“翡翠”——绿色抛光玉器出现的时间是在明代晚期。在明代早中期,人们所说的“翡”指的都是红色的宝石或玉器——红翡。 所以问题就变成这样了:
①中国的古籍中关于“翡”的解释,从很早以来都是以红色为主的。
②现代科学证明,今天所谓的“翡翠”在古代应该称为“翠玉”。
③“翠玉”很可能起源于亚洲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
④现今的“翠玉”(翡翠)是由缅甸进贡给宫廷的。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
第一,“翡”这个字本来指的是红颜色的宝石,后来也指代红色的颜色(跟“绯”一样)。
第二,今天我们说的“翡翠”在古书中是“翠玉”,“翠玉”的颜色应该是绿色而不是红色(跟“翡”区分开的意思)。 第三,古代的“翠玉”产地不在缅甸而在亚洲南部沿海地区(泰国、老挝等地区)。 第四,因为海路的发达,古代的“翠玉”很可能通过菲律宾等地区转运到中国。 第五,由于中国对玉的认识是“色绿”,且以绿色为主(比如祖母绿总是单独归类于绿色宝石而不属于和田玉),因此当缅甸的黄色钻石进贡给宫廷时被误认成了黄宝石,记录成“黄翠”(参见《博物要览》黄碧珊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