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包浆如何?
“包浆”,是鉴别老玉(古玉)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谓“包浆”,就是指玉器表面的一层光泽润滑、透明如漆、有如包浆的皮膜;或者指这层皮膜所散发出来的天然色泽和光润。 新玉(近30年之内出产的玉器)往往没有这层“包浆”,它的表面光泽较为平庸单一、色沁也较易于辨认(比如绿色浮于表面上,黄色或褐色也明显并见杂色斑点等),而老玉则不然。
因为长期把玩、盘养的结果,使得新老玉器的表面会产生一层薄薄的氧化层——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包浆”了。 这层“包浆”对于玉器的重要性犹如皮肤之于人类一样,它使玉器不仅有了美观的外表,而且更加具有了灵性,更赋予了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属性。 所以,在鉴定老玉时,“包浆”是非常重要的一道检验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包浆”不同于皮膜。虽然两者都是附着于玉器表面的光滑物质,但前者是由于长期把玩和盘养而形成的半透明状氧化薄膜,后者则是由于腐蚀而导致玉器表面出现的脱落现象。不过,两者的形成过程与物理状态是有相似之处的: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并且都依靠人体的体温来不断滋润。
在把玩手串、念珠等小件玉器的时候,经常用手抚摩把玩是可以产生“包浆”的。不过,这种由手气而自然形成的“包浆”的光泽和质感是比较脆弱的,遇土、遇水很容易脏。在佩戴和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定期擦拭。 用清水涮洗、擦干净后,可用细棉巾或柔软的白纸轻轻擦干即可。如果有必要,可以上清漆进行保护。 但如果是高档的古董级玉器,就不宜随便沾水了。毕竟岁月在玉器上的痕迹并非仅仅是“包浆”而已,还有长年累月的灰尘堆积,以及腐蚀后的斑斑痕迹。这些细微的区别,都在于材料本身的好坏及做工是否考究。 所以,对于“包浆”的养护,也应根据玉质的优劣来进行区别对待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