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包浆怎么形成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包浆”,主要指代的是老玩家手中把玩多年的文玩核桃、金刚菩提子等果核类文玩器物经过长期把玩后,表面形成的一层具有油脂光泽的氧化膜。这些被油脂浸透的氧化膜能够很好地保护器物不被空气、水分等所腐蚀,同时由于这些油脂的存在还使得器物表面形成了美丽的色泽。 对于喜欢收藏品味的文玩的玩家来说,在挑选时不仅要考虑品相(干净圆润无伤)、颜色、尺寸等问题,还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包浆出现。因为如果有包浆则意味着这件文玩被盘玩过,或者是被把玩者精心擦拭打理过,而这往往代表着一件文玩良好的质地和精致做工的体现。 然而,对于翠友们而言,“抛光”这个概念远比“包浆”更为常见与重要——毕竟作为非原生矿物,翡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加工过程中进行抛光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翡翠的“包浆”形成过程与其说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不如说是人为干预的结果。因为天然状态下,玉石表面的结构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摩擦碰撞之后确实会不可避免地形成氧化层,但这仅仅是浅表的附着物,不具备玻璃的光泽与油性,也不易摸出油感。 而人们日常把玩或佩戴的玉器大多是经过清洗、浸泡、打磨等工序后才进入“把玩期”的,这个过程必然会导致物质渗透进表面纹路中并形成氧化层。随着日积月累的摩挲把玩,表面一层又一层的氧化层会逐渐加厚,并呈现出微透明的油润感,这就是所谓的“包浆”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翡翠经过长期把玩都会形成漂亮的“包浆”——毕竟影响其最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材质差异、个体温差、湿度变化以及人体汗液的成分等等。而且,如果人们不嫌麻烦的话,其实是可以尝试自己制造“包浆”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