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怎么引进中国的?
据传,在明代嘉靖皇帝在位时期,云南边陲有一种“翠玉”传入中国内府,被人用来制作成佩饰或酒杯。 史籍记载中提及的“翠玉”,是否就是后来的宝石学中所说的翡翠,目前尚缺乏确凿证据加以证实。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明代后期,一种名为“翡翠”的玉石已在江南地区出现。
《金瓶梅》第41回提及一种名为“翡戒指”的物品,而到第73回,又出现了“红翡碧玉簪”、“青翡莲叶镯”等物。这些作品中出现的“翡”字,显然是“翡翠”之“翡”,而非“文章中的“菲”(菲薄);同时,作品中提到的“翡翠”颜色以绿色居多,亦与今人所认识的翡翠特征相符。可以确定一点,即早在明末清初,翡翠已作为一种玉雕材料输入了中国内地。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安定门外出现了专门经营西洋珠宝的“洋货铺”,所售珠宝中包括“洋翠”(可能指加工精致的泰国翠玉)和“汉翠”(可能指新疆翠玉)两种。 至于这种原本产于东南亚的翠玉是如何辗转流入北京城内的,目前的资料尚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考虑到明清两代南方沿海地区的民间海外贸易已有相当规模,这种翠玉极有可能是从海上输入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今天的人们一提到翡翠总是想到缅甸所产者,但在清代初期,人们所认定的翡翠产地却并不限于该国。根据清朝御医张寿颐所著《海槎余录》一书的内容来看,此时的翡翠应系来自老挝的玉石,其特征为: 有些书刊将前文所述引自《海槎余录》中的内容截辑成句,并断言清代前期的翡翠指的就是缅甸所产玉石,这样的说法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