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石用什么充当?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有一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小青被法海压在塔下,白素贞为了救小青不惜与法海翻脸,最后以肉身挡住了佛珠,护住小青元神出窍。虽然只是电视剧中的片段,但可以看出翡翠作为“护身符”的象征意义。 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会拿翡翠来当做“护身符”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翡翠保卫战”——清廷与缅甸之间的“边界之战”。当时英国为了拓展殖民地,侵略缅甸,进攻西藏,便想占领我国西南的怒江(萨尔温江)一带。而这一地区正是明清两代设立的“西藩屏藩”所在地,如果英军在此得寸进尺的话,势必会对大清王朝造成威胁。为此,清朝政府派遣云贵总督傅恒率兵进驻怒江,防御英缅军队的入侵。
1762年,英缅军队发动了攻击,清军凭借天险与英缅军队奋战,给英缅联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然而,就在清军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英缅联军突然撤军了!原来,缅甸国王因为国内爆发叛乱,担心被夹在中间的英缅联军会被清军一锅端,所以才冒险撤退。
这场“边界之战”以英缅联军的退出而告终,清廷获得了胜利。不过,在这期间有一种奇怪的武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就是——翡翠戒面。 据史料记载,在“边界之战”中,清军总共发射了300颗火弹(一种利用火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递能量、杀伤敌人的武器),炸死了500名英缅联军。这些火弹除了炸伤英缅联军的外,还有一部分火弹直接射入英缅联军阵型之中,导致很多士兵当场掉下马来。 对于清军火弹的威力,英缅联军深感害怕,他们不仅对清军战士使用的火器十分重视,甚至就连清军在炮台上的哨兵都格外提防。由于清军火器射程不远且杀伤力不强,因此英缅联军一直不敢贸然出击。直到得知清军炮台上的哨兵只剩下最后一个的时候,才下令发起冲锋。 令英缅联军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即将冲到清军炮台下方时,一个身形瘦小的人影突然从旁边冲出,双手挥舞着一件亮闪闪的东西。这团耀眼的光芒让英缅联军全都呆愣了下来,那个人趁此机会迅速冲到了英缅联军的队伍中,不停地四处张望。英缅联军以为是清军派出了敢死队,打算活捉这个身材单薄的“勇士”,于是纷纷举枪瞄准了他…… 这个人就是驻守在怒江要塞的清军哨兵,他被同伴称作“哆啦”,是汉语音译,意思为“哨官”。当英缅联军误以为他是清军派出来的“敢死队员”时,他正想借助英缅联军的力量爬上城墙,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同胞认了出来。
更让英缅联军感到意外的是,这个看上去十分虚弱的清军哨兵身上竟然还携带了一颗火弹,并毫不犹豫地扔向了自己的阵地。这颗火弹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度,重重击中了英缅联军的大旗,瞬间将大旗燃起熊熊烈火。看到这一幕,清军哨兵得意地大笑道:“你们不是想要我的火器吗?给你们!”说着他又拿出了几颗大小不一的火弹,朝着英缅联军扔了过去。这些火弹有的落在地上即爆炸,有的则在空中就爆炸开来,清军哨兵仿佛真的将火器送给了英缅联军一样,扬长而去。 据史书记载,这个清军哨兵所使用的“火器”其实就是用黄金或白银制成的币状物,相当于现代的货币。他在危急关头用这些“火器”换取了英缅联军不敢轻易动手,顺利回到了安全的地方。 当然,这些用于换取“火器”的黄金和白银并不是真正的货币,而是由当地官员赏赐给清军哨兵的犒劳品。在战争年代,粮食、盐巴等生活用品都可以用来当作金钱使用。至于那些价值高昂的丝绸、瓷器就更不用说了,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就已经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了。所以,用珍宝当“护身的法宝”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