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翠根值钱吗?
“翠根”其实就是指翡翠的原石表面,或者切料、打磨后留下的表皮纹理,它和翡翠的种(水)有关。 例如,同样是一块老坑黄杨绿色的翡翠原石,有些人切出来是玻璃种的,有些人切出来却是糯化的,这是因为种不同,底子上的翠根表现出来的状况也就不同。 一般说来,种老的翡翠原石,由于结构紧密,内部的矿物质颗粒之间结合力很强,切出来以后,其表层的翠根会呈现出类似“丝”的状态,细如毛发,但韧性十足;而种嫩的翡翠原石,由于其内部结构比较疏松,加之颜色通常都是致色的铁离子为主,所以切出来的“翠根”往往比较粗犷,就像粗糙的石头表面的纹理,这种状态的“翠根”价值相对就要低一些了。
当然,除了种以外,影响“翠根”状态还有杂质、色差、裂纹等原因,一块外表光洁平整、无瑕疵的翡翠原石经过雕琢之后,如果没有“翠根”那肯定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那种浅浅的像画上去的一样,这样整块玉雕的视觉效果才好。 如果一块原料上有很深的“翠根”,那么在雕刻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注意,不能将“翠根”的表面全部显露出来,最好是在雕刻的时候就将其掩埋起来,或做适当的修饰。 如果因为“翠根”过于明显而很难进行雕琢处理,那么这块原料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被废料处理掉。 所以,对于翡翠工匠来说,如何对待原料表面的“翠根”是个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