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写意书法?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中国传统书法(书写)主要分为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其中,楷书的书写讲究笔笔中锋;行书的笔法讲究提按顿挫;草书的笔法讲究瞬息万变;隶书的笔法讲究蚕头燕尾。 只有毛笔小字楷书(主要指唐楷)才有所谓笔笔中锋的写法。因为唐代流行写小字,所以产生了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这样一丝不苟的字帖。到了宋代以后,人们逐渐把“笔法”的概念简化为“笔势”,即所谓的“书贵用笔”或“结字用笔”。也就是说古人其实很早就放弃了笔笔中锋的观念。
至于你所说的“大多数中国写意书法”,本人不才,恰好写过一本讨论书法笔法的书籍,其中详细论述了古人的笔顺规则以及现代写字的误区,希望能帮到你。如果读者朋友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我的专栏进行阅读和批评。 链接:【新书】笔画分明——浅谈汉字笔顺规则 另外,关于题主所说的“笔毛”问题其实是古代毛笔制作粗糙导致的一个笔迹现象,与现在的毛笔制作方式不同。因为古代的制笔工艺是筛选兔毛(主要原料),再加上鬃毛(次要原料),使其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形成笔端所谓的“笔毛”,因为材质的问题,笔毛在书写的时候自然会有飘逸飞动的景象。与之相对的,现在生产的毛笔则是将羊毛等填充物直接粘在笔管内壁,书写的时候并不存在“笔毛”松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