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币是中国的么?
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为了支援抗战和稳定法币贬值,国民政府宣布发行“中华民国苏浙皖边区银行”苏币,统一支配运用该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及皖北)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并委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为监管,当时由美国提供贷款担保。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府接收了日伪控制的华北银行、西北实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等,将其并入财政部发行的纸币中共同流通使用;同时收回苏浙皖边区银行的发行权,以其部分资产和负债兑换成国府发行的债券(即所谓“苏钞换债”,共50亿元)。此后,由于战后的通货膨胀,这些债券实际上已失去价值,国府又无资金赎回,最终于1948年改为以现金收购(事实上国府根本没有足够资金支付)。 简言之,苏银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期间为弥补军费开支而临时发行的地方性钞票,其发行总额和流向均有严格限定,并不存在什么“滥发”问题——这从它与法币、海关金圆票一起被严格限制流通和使用就能看出来。至于其在民间的不认可程度,从“苏钞换债”时民众踊跃排队换取现钞就能看出点眉目来。
总之,苏币作为战时的应急举措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法币一样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法定货币,并无任何“杂标”或“劣钞”之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货币发行存在极其复杂的现象,有中央政府发行的法币;有日占区发行的台湾银行券、满洲国币;有各解放区发行的1000多种军钞;还有港币、美元等。建国前夕,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超过全国面积的58%,人口的54%,银圆券成为各解放区的主要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发行新法币的金融措施来维持其统治,中央银行为此秘密印制了一批新的纸币,定名为“苏维埃国家银行币”,因为是秘密印制,未公开向外界发布消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宣告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使苏币失去发行的良机,并很快陷于瘫痪,仅在北京、天津发现过少量真品。后来,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放弃发行苏币的计划,只在国内少数地区作少量公布,以致人们闻其名而未见其物,加上当时国民党败局已定,其新钞未及大规模宣传便随着其政权的崩溃而化为乌有。
苏币全套共11枚,面额分别为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伍佰元。伍佰元为纪念券,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而发行的,它既是一枚纸币,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文物,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宪法颁布和政协召开的纪念纸币。由于苏币发行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因此在印制时就已采用了与人民币一样的颜色搭配形式(如1角、10元均为红色)。面额的写法也全部用阿拉伯数字。这套纸币正面都印有“苏维埃国家银行”和“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度”,背面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度拾圆”(拾圆券)和“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度伍佰圆纪念”(伍佰圆纪念券),其余为统一的“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度”。文字及号码全部为墨印,底纹中伍佰圆券为红色,其余全为深紫色,采用五色印刷,行名及面额均有反光。主景图案以各种工农兵像为主体,配以革命圣地宝塔山、延安桥、瑞金等图案以及铁路、拖拉机、冶炼等新兴工矿企业。背面图案为火车、飞机、轮船及各种大型工程、厂房、拖拉机等图案。纸张为日本特种纸(日正纸),厚薄均匀、绵软、挺滑、坚韧,纸幅大小统一,1角券,伍佰元券长15×6厘米;伍分、贰角、伍角、壹圆券长15×7厘米;贰圆、伍圆券长16×7.5厘米;拾元券长17×8厘米。票幅宽都有6厘米。但因当时中央正全力集中指挥作战,纸币的印制不可能有充足的计划,加上印制任务十分紧迫,纸张来不及采购,各种纸张都有使用,从而出现纸张大小偏差很大的现象。如1角券有15厘米×5.6厘米和14厘米×6厘米两种情况;2角券有15厘米×6.5厘米和13.5厘米×6厘米两种情况。水印为满版五星、古钱和五角星交错。由于苏币的印刷仓促没有加印暗记,但纸张防伪独运匠心,即纸张是用人民币相同的特殊纸张,这是人民币与苏币的最大共同之点,但当时苏币未发行,此纸张国内极为少见,人们不易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