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上市几周年?
1997年,邮政部门作为独立的业务主体进入股票市场,发行流通面值100元的人民币特种股票64.58亿股,共募集资金645.8亿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融资活动。 当时,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面对连年亏损的国有大型企业,人们自然将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手”上。当时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邮政企业作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实现了上市的目标……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中国邮电通信集团公司经过深化企业改革,实施资产重组,顺利实现了从“政府企业”到“邮电通信产业”的身份转换,为企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但让社会感到震惊的是,这一“巨无霸”企业并没有因为上市的喜悦改变持续亏损的状况。在之后的几年里,虽然利润水平稳步提升,但亏损额仍连续多年居各金融企业榜首。到了2001年底,已经累计亏损235.8亿元。 由于入不敷出,2002年中国邮政开始转型,陆续关闭了不少营业网点,进行业务调整,并将部分盈利的电信业务剥离出来成立新的公司。同时,为了寻求发展,中国邮政开始谋求股权多元化,引入新的投资者。2002年和2006年先后有25家投资机构分别以现金和无形资产(商标权、商誉等)的形式对中国邮政进行了两次增资扩股,合计募资265.8亿元。
随着资本金的增加,邮政业务也开始逐步放开。除了保持传统的信件、报刊发行和寄递业务外,邮政部门开始大力拓展其他业务范围,如开办储蓄、信用卡、小额贷款等业务;开放邮乐网,发展电子商务;推出手机报、无线宽带、手机上网和短信服务等新业务等等。 得益于业务层面的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营收增长,直到2007年以后,中国邮政才开始扭转持续多年的亏损局面,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