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元到底有多少?

路颐路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太抽象了,中国银元的数量,与以下这些问题有关: 1、什么时候开始铸造银元?一共铸了多少? 这得从民国九年(1920年)开始说起。之前清政府也铸造过银币,但数量不多。光绪十五年(1889年)新疆造币厂开铸“大清银币”,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辽宁奉天机器局开始铸造“光绪元宝”,但此时全国各省各自为战,没有统一规范。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天津造币总厂建立后,才逐步统一了以前的混乱局面。

至于铸了多少,很难有准确数据。因为各厂所铸货币的流通情况都比较复杂,而且很多非正常流通的货币被民间保存下来也有不少。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东北三省一直使用银元和铜元,尤其是东北金融霸主张作霖在热河设立造币厂,大量铸造银元,使得东北的银元数量很大。 而南方地区由于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很多省自铸银元,如国民政府的“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币”和“四川军政府发行的“汉帝钱”,这些钱币发行量都非常巨大。

当然,就国内而言,论起滥发货币来得最厉害的还要数蒋家王朝。国民党统治时期,法币、关金券不断发行,到抗日战争和中日战争时,发行总额更是达到骇人听闻的134亿关金!(当时一关金折合美元大约3元多,比国币5元多的面额还要高!)虽然这时期也有银元,但数额很少,不足以影响大局。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经济一片混乱,1947年起,上海物价飞涨,银价暴涨。为了稳定市面,南京政府于1948年1月发布《整顿币制暂行原则》,规定以法币兑换银元,法币1元兑银元1元;同时禁止黄金、白银对外交易,并将所有金、银饰品全部收回,交银行兑换。此措施立刻引发市场动荡,各种价格纷纷大跌,股市暴跌1/3。随后又出台一系列措施,将旧法币全部收回,同时发行新法币。 至10月份,金圆券制度建立,用金圆券代替银元作为法定货币,规定1元金圆券兑换1元银元。从此,银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人民币成为唯一合法货币,一切与金银有关的交易均被禁止。

不过,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仍然通过汇率制度变相实行金银价格双轨制,即按国家规定的低汇率将外汇收入结汇成人民币,而把进口物资的款额折合为美元标价,再以美元标价加上运费、保险费等成本得出国内售价。 例如,1960年至1973年间,我国外汇平均汇率约为1美元对2.46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当国外商品价格是100美元的时候,我国进口商必须支付246元人民币,其中包含进口关税等税费。

到改革开放前,国内的汇率一直是官方指导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这种制度下的实际汇率自然高于官方汇率,导致进口价格高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受到制约。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逐渐接轨,直至1993年才最终实现汇率的并轨。

至此,伴随共和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人民币,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内唯一法定货币。 那些曾经与金本位、银本位时代擦肩而过,或者曾在暗流中涌动过的银元,终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艾熙惠艾熙惠优质答主

银元的收藏价值高低与存世量紧密相关,目前流传于世的中国机制银币主要分为五个品种。

第一种是清代中央政府户部银币共五枚:壹两、壹圆、伍角、贰角和壹角,是为样币性质,从未正式发行过。现存世量非常稀少。据记载:户部壹圆银币存世量均为样币,仅有极少数,珍贵程度可与清代的咸丰大钱相提并论。壹两是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时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户部造币大臣的张之洞主持铸造,在广东“南宝”、“广宝”之后,是为国内第一套由中央政府正式颁布铸造的法定新币,具有近代制币起始的划时代意义。其铸造量和存世量也极为稀少。

第二种是“北洋造”银币,其中有“库平等银”、“省造光绪元宝”、“大清银币”、“袁世凯像共和纪念币”、“袁世凯像共和纪念币”、“银币图样”和“共和纪念章”等,存世量不是很多。

第三种是“广字版”银币,有“广东官局造”、“广东省造”、“广东双龙寿字”、“广东双龙黼钱”等。存世量是五中品种最为丰富的,收藏市场上的银币以广字版为最多。

第四种是“川字版”银币,有“四川卢比”、“四川军政府银币”和“四川双龙元宝”等,存世量也属较少。

第五种是“陕字版”、“云字版”和“奉字版”、“吉字版”、“皖字版”的银币,铸造量和存世量都不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