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灵璧石的原产地在哪里?

仇长军仇长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我就对了,我是当地人说一下我了解的。 灵壁石,其实是一个地名,在现在的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这里出产的石头,形状各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保值属性。所以,就形成了以“灵壁石”为代表的一个新的石头品种类别——“灵璧石”。 “灵宝石”最初是在南北朝时期被发现的,《南史•宋孝武帝纪》:“上(宋孝武帝)于东堂散花,有黄雀数十,飞翔殿前,帝(宋孝武帝)以手挥之曰:‘此好黄雀,可置怀中。’群雀飞来,帝(宋孝武帝)尽掌之中;以数满百,还放空中。”“(大528年)二月癸酉朔,日有蚀之,不食采。是时,上(宋孝武帝)于后堂戏,以数十鸟环摇其臂,呼言‘何不射!’左卫将军王广明见而笑之,上(宋孝武帝)怒曰:‘你岂见黄雀飞逐人乎?’于是,敕斩王广明。”这段记载说明三点:一是当时已经有“灵宝石”的称谓;二是这种石头能用来把玩;三是这种石头是自然界形成的,不是人工制造的。至于说将它做成“把玩之物”,估计就是简单修理一下,使它能够稳固、美观地握在手当中。

到了唐朝,灵宝石的产地已经为人所知了。李贺诗:“汉锦乱离睡鼓催,燕弦弹作赵王悲。灵宝石尽秋云冷,万里归人现实稀。”(《春宫曲》)其中“汉锦”和“绣针”都是指汉代的服饰用品,而“燕弦赵王悲”用燕国和赵国的故事来借喻哀伤苦闷的心情,这样的表达与李贺其他诗句的表达风格是一致的。这证明了两点:一是唐代的“灵宝石”已经是著名的旅游特产;二是“灵宝石”的加工制作已经较为考究,能够用于制作成具有价值意义的艺术品。

宋朝以后的记载就更多了。元代吴师道有《次韵杨仲弘登灵壁浮屠》,明代冯梦龙撰著的《醒世恒言》中收录了《薛仁贵荣归故里》,其中都对灵壁石的产地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薛仁贵当年征战的地方就在今天甘肃省灵台县一带。至少在明朝中期以前,灵壁石的主要采集地应当在今甘肃境内。

清朝初期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就提到了“灵璧石为燕京第一”的说法——这种说法可能起源于乾隆年间,因为乾隆皇帝特别喜爱奇石,曾经亲自指导过灵璧石的挑选,并赋诗给当时的宰相刘墉,其中有“灵璧一柱至神功,几毁犹存世上雄。”(《题灵璧庙柱》)的诗句。另外,根据他的喜好和指示,宫廷画家绘制了许多的《灵璧图》。这些无疑都促进了“灵璧石”品牌的知名度,让“灵璧石”成为了驰名的文化特产。

曾开彬曾开彬优质答主

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云山。磬云山亦称磬山,方圆40公里,因出产“俚乐器”著称,北距徐州70公里,南距蚌埠140公里。古人有诗言其产状“觉来异趣乃尔思,峰峦怪石无根蒂。巨然搜剔尽南中,那得北来山骨至。岂非混沌凿开后,孕秀独推兹土耳。太华三峰缥缈寒,巫山十二娟妍媚。武夷九曲镜中来,衡岳七湘云外势。万般奇景一拳间,自是造乾坤陶冶未制。元气淋漓结此形,鬼行夜半骇人力。我闻大梁宋尚书,收藏往往盈阶墀。江南江北搜求遍,累金到此宁复遗。亦有巨石高丈余,擘开两缺不可治。或疑神斧不能裁,应是初秋陨霹雳。迩来声价天下闻,好事邀看频徒屡。此石不列万石堂,抱恨终身竟无已。”

灵璧石,因其产于安徽灵璧县磬云山,山下诸溪及周围地区,故称。灵璧石的玩赏开采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被人们所重视。磬云山周围有数10公里。在磬云山周围2。5公里的范围之内,是灵璧石主要产地和聚散地。灵璧石是石灰岩、泥灰岩,由于经过千万年的风蚀雨浸、水刷石刻、冲淋溶蚀而形成的。灵璧石具有五美兼具的特征,这就是:即“皱、瘦、漏、透、奇”五美。所谓“皱”,即褶痕繁多,自然秀逸;“瘦”,即玲珑俏巧,峻拔神清;“漏”,即内空外奇,卓然不群;“透”,即轻灵剔透,清秀俏丽;“奇”,即形神兼备,意境无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