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翡翠好吗带玛瑙好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古代会有“帝王绿”或者“妃色”这样的称呼。 在汉代,人们把绿色叫做翠,红叫翡,两色相配就是翠翡。到了明代,人们用“翠微”指代绿色,而红色仍就叫翡。清代开始有“翡”和“翠”的叫法。 那“帝王绿”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清朝雍正皇帝最爱美玉,为了让皇太后开心,命令工匠为他进贡的碧玉雕成玉玺。不过,工匠们费尽心思做的玉玺却被雍正皇帝斥责为“粗蠢之物”。原因是这块玉玺上面有一道裂纹。
为了交差,工匠们灵机一动,将绿色的玉玺染成了黑色,然后献给了皇太后。果然得到了皇太后的欢心。 后来,这种染色的方式就流传了下来,有人给绿色的玉石染色,称之为“帝王绿”;也有人给红色的玉石染色,取了一个新名字——“宫粉”。 “妃色”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书上,“妃”通“绯”,也就是说古代的“妃”其实是指红色的绢帛或纺织品。“妃色”就是指深红色,或是比较正的红色。
现在明白了吧,所谓的“帝王绿”“妃色”,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翠绿”“大红”。 至于有人说,这些名称是评价颜色的标准,而不是形容色彩的字眼儿,我觉得有些扯淡。试想一下,如果你见到了一块颜色呈“黛绿”的翡翠,你会说这不是上好的绿色,它属于偏黄的绿色。再比如说你见到一块红色玛瑙,会评价它的色调不够正,是偏粉的红色吗?显然不可能吧! 如果非得从颜色程度上来界定的话,那么“青”“碧”无疑是比较合适的词儿。但它们的定义又分别是怎样的呢?
所谓“青”,古人解释的颜色是“青,生也。一曰赤黄色。”(《广雅》)可见,这里的“青”并非单指青色,而是表示各种绿色的玉石。 而“碧”则是指色泽浓艳的绿。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石部》中就解释“碧”是“绿莹”,即带有荧光的绿。 我个人认为“青”“碧”比较适合用来评价玉石的颜色。不过,这两个字现在已经比较普遍用于描述蓝色的颜色了。比如“青蓝”“青绿”“青翠”。现在的人看到“青”,下意识的理解就是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