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有黄金吗?
有啊,汉朝就实行过金本位。 汉文帝时,曾先后两次把铸币权下放给诸侯王。公元前168年,西汉朝廷允许吴王刘濞开铸钱币;公元前154年,朝廷又允准吴楚七国联名在原来五铢钱的基础上重新铸作新钱。这就是汉代的“白金”币。 汉唐以后,历代王朝都曾有以金、银为币材之时。但人们印象中的金银币,却是始于宋代。因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将年号“大中祥符”刻于钱币之上,从此有了“年号钱”。而年号钱中,又有以金银为币材者。不过,这种年号钱的铸造量甚少,并不流通,主要供帝王赏赐或祭祀时使用。
到了明代,民间使用白银流通已渐成风气。明代初期,赋税征收多为“征银”,如“米粟征银”、“盐引征银”等。这种征收方式使得明朝初年的白银产量大增,流通范围亦广。后来由于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赋税增加,百姓逃亡,银矿开采量下降,再加上外国白银的大量输入,使得国内白银库存不足,通货紧缩,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采取了许多货币政策来调节市场。
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严禁白银外流和减少洋银(西班牙银圆)的流通。明末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大顺政权的财政经济方针是:“钞源鼓铸,使钱病而钞病;粮田起科,使银死而钞死。”意思是要用纸币和粮食来代替银子做流通媒介。然而,大顺政权这一政策并未得到实施。李自成进入北京后,除了对官吏进行犒赏外,还大量铸币,致使钞票贬值。而当李自成率军撤离北京时,所带银元及白银并不多,以致部队经费短缺,难以维持。我国古代也是有过金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