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方孔铜钱用了多少年?
秦半两,汉朝五铢,王莽新朝的货泉,东汉的桓帝、灵帝时的大钱,魏三官钱,晋代的海东青,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南朝的梁、陈的五铢,隋朝的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的崇宁重宝、元宝,元朝的至正钞、通行宝钞,明朝的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弘治通宝、万历通宝,满清的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等等。 另外,还有战国刀币、秦代的圆形方孔钱、汉代的龟形币、猪形币以及三国曹魏时的“永昌”钱等。
上面只是列举了有代表性的钱币,至于其他的钱币种类,由于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钱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圆形方孔钱了。这种钱币自秦代发明以来,虽然历经磨难(如赵匡胤黄袍加身之际就曾因为钱文损坏致使史书缺载),但是始终得以延续下来。一直到清末民国初年,圆孔方钱才逐渐被铸币厂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银币和铜币。
所以,要说中国钱币形式用什么字来表示的话,那必定是“圆孔方钱”四字。这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社会一个永恒的符号吧!
中国从秦代到民国初年,差不多两千年时间里,使用的铜钱都是外圆内方的,俗称“孔方兄”,孔方兄成为钱的代名词。
世界上最早使用铜器的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约公元前4000年就有铜雕像出土。世界上最早的铜币是爱琴海上克里特岛铸造的,时间是公元前8-7世纪。中国最早使用的天然贝是南海的“宝贝”和北海的“车贝”,流行时间从仰韶文化晚期到商朝,流行地区北起内蒙古,南到台湾,东抵日本,西达哈萨克斯坦斯坦。人工贝流行自商朝,西周逐渐减少,流行地区在河南、山西、甘肃。骨贝流行西周,流行地区也在山西、甘肃。牙贝与骨贝相同,流行地区在湖北。青铜贝流行西周至春秋,流行地区在河南、陕西。当以上金属货币产生和流行时,周王畿和楚国开始流行铜铸币,圜钱在中原地区流行,楚国流行蚁鼻钱,它们都为低领青铜容器的缩形。
蚁鼻钱的“鼻”是货币鼻祖的说法很有道理,蚁鼻钱的“鼻”应是指它的钱文是货币“贝”字的一部分,所以“蚁鼻”钱是“贝”字钱的简称,不能理解为“像蚁蚁鼻子一样的钱”。“蚁鼻”在当时的楚国方言里叫做“累”。那么蚁鼻钱的钱文应是“鬼贝”。“鬼”通“龟”字,指铜蚁鼻钱是由龟甲仿贝而来,并非指在龟甲上铸造的蚁鼻钱。
据出土的蚁鼻钱实物,楚国蚁鼻钱的原始写法是“龟”字,“龟”在当时作贝字解。蚁鼻钱有单铸、叠铸、错金、错银等。错金、错银的蚁鼻钱应该是楚王赏赐的贵重货币,不是一般流通的货币。叠铸的蚁鼻钱,先铸模,模面布满蚁鼻钱花纹,倒上铜液,冷却后敲掉模子,叠铸的蚁鼻钱都粘联在一起,分开时十分费工。楚人为了节约成本,在模子上涂上很薄的涂料,形成金属保护层。倒上铜液冷却后,由于保护层极薄,受到微小的外力就会破裂。涂上涂料的模子,冷却后的钱币背面带黑色,所以叠铸的蚁鼻钱有黑背和黄背之分。叠铸的蚁鼻钱分为大、中、小三种,重量分别是3.3、2.5、1.8克。“半郢爰”是蚁鼻钱的别称,蚁鼻钱的大小与楚国金币“郢爰”成正比,“半郢爰”应该是一种说法。蚁鼻钱的铸造量极大,中国钱币学会的专家收集的蚁鼻钱样品重达2000千克以上,而蚁鼻钱的传世品仍十分普遍。由于蚁鼻钱铸造量大,它流通的地区不只是在楚国境内和在吴王夫差占领越国、楚国时所使用的地区,就是秦汉之际,它仍作为地方货币在江淮地区自由通行。
圆形方孔在中国古代钱币中流行的时间十分长久,范围十分广大。这种钱造型既科学合理,又寓意深刻,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性和卓越的智慧。圆形方孔钱的产生,与我国古代的意识形态有关,古人认为“天圆而动,地方而静”,又说“圆者为规,方者为矩”。所以钱币作成圆形是以天圆而静的性质来规定,象征着宇宙;而方孔则是地方而动的性质来规定,象征着国家。将方孔和圆钱的性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象征着宇宙和国家的统一。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在子爵的封建制中,天子是国家第一等级。钱币是天子之钱,是国家之钱。天子之钱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的权力至高无上。把外圆内方的铜钱看成是中央集权专制政治象征,这种说法是符合中国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