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花费几年学中国画?

徐贤锴徐贤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在书上看过,当时记得很清楚,是“七年”,不是“三年”。 网上现在流传的都是“三年”的说法,应该是源于这一句话——“为了学习中国的绘画技法,他(指郎世宁)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曾经向康熙皇帝请求,希望能在中国籍的画家处学习中国画的技巧,而他的愿望获得了实现……” 这句话出自《朗世宁新传》(P264),这本书是由李维北所著,是一部纪实作品。

书中提到的一件事,是关于郎世宁画《万树园赐宴图》的事,此事发生在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那时候郎世宁来中国才五年——此画完成后,被乾隆皇帝赏给庄亲王允禄,收在了内府,有清代宫廷画家作的题跋为证,详见本书插图。 所以,按照作者李维北的书里来看,从康熙五十三年算起,到乾隆十六年郎世宁去世,期间足足有四十四年,中间还有雍正帝在位,总计两位帝王对这位外国画家都非常赏识,给了他很多的优待和机会。

如此算来,“四年”应该是正确的答案。 但是,我最近翻了好多资料发现,网上的说法几乎都是引自陈丹青的文章或访谈,而陈丹青给出的答案是“三年”。 “我从没说过‘七年’,我的意思是,他学习了中国的传统画法,达到了能与中国文人画家交往的程度,大概用了三年的时间;之后他又用了大约四年的时间,才能完全融会贯通,并达到艺术的顶峰……”(《“剑仙”和孔子的缘分——谈〈墨葡萄图〉》) 陈丹青这里提到的“三、四十年”的时间段正好与李维北书里写的相同,但是为什么陈丹青会给出“三年”的时间呢? 我反复看了陈丹青的很多文章和访谈,发现他往往强调“学习中国绘画技法”这一点,而淡化其他方面,比如他谈到郎世宁时常常说:“……他是个优秀的西方职业画家,三十五岁时,为了学习中国的绘画技法,他来到中国……”(《局部:张光宇——民艺研究之六》)。

如果仅凭这一点,把“七年”化为“三年”似乎也是可以的,毕竟郎世宁来华之前就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问题是他来华之后,在绘画上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比如他笔下的圆明园万寿山,初看之下仿佛是中式的建筑,但细细观看就会发现,这些中式建筑的背后其实是西方风格的尖顶,再结合他的其他作品,就能确定这就是郎世宁的作品了。

另外,在人物画像上也能明显看出他后期的突破——晚年时期,他能画出这样的人物肖像: 而早期他的作品是这样的: 若是仅仅从“学习中国绘画技法”的角度去考虑,其实“七年”比“三年”更合适些,因为前面说了,郎世宁前期的基础也是不错的。但是从人物画像角度来说,“三年”似乎更可靠一些。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是李维北记错了,本来郎世宁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结果却学了“人物画”,这恐怕不是李维北想看到的,所以就把时间缩短了,以人物画来论,的确郎世宁是没浪费太多时间的。

常耘晨常耘晨优质答主

虽然郎世宁的西洋画法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并且他也愿意迎合中国人的喜好创作更加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画,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懂得西洋画法。于是皇帝让供奉于宫廷的中国画家焦秉贞、冷枚传授郎世宁汉文和中国画的技法,同时郎世宁又教授他们在宫中一起供奉的徐璋、张恕等西洋画法。在这期间,郎世宁等西洋画师创作了很多中西合璧的作品,即在内容上按照皇帝的喜好表现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比如描绘带有寓意的“祥瑞图”,在艺术形式上融合中西绘画的技法,比如用勾线填色的传统中国工笔技法表现对象的形体而以西洋画注重明暗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由于这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功利性的特点,他们创作的作品尽管很精巧,但终究不能流传于世,而仅仅为宫廷所用。

这期间郎世宁曾向康熙皇帝敬献一幅《仙鹤图》以讨得皇帝的欢心。康熙皇帝龙心大悦,欣然赐诗云:“西哉远矣诚何论,识得丹青笔墨痕。鹤舞东风融玉彩,鸾飞北斗灿星文。天香时出高无象,云影长游迥绝群。画理亦多归化育,圣人之德在平曛。壬子仲春花朝前夕,赐郎斯宁。”康熙皇帝在这首诗中对郎世宁的绘画功力是相当赞许的,特别是“西哉远矣诚何论,识得丹青笔墨痕”这两句诗明确点出了郎世宁的西洋身份及其能用中国“笔墨”作画,并称赞他在绘画中能融入传统中国画所讲求的“天香时出高无象”、“云影长游迥绝群”的化育之德。

康熙皇帝去世后,郎世宁继续在雍正皇帝所在的宫廷中绘画,雍正皇帝对郎世宁是相当重视和信任。他在位十三年期间,除了让郎世宁等西洋画师继续做宫廷陈设画和装饰画之外,还让他创作了描绘重要事件的历史画,比如《雍正帝像》、《雍正十三子图》等。同时郎世宁还参与设计圆明园的装饰,特别是设计了圆明园的西洋楼等。据说1727年在圆明园东端为皇帝修建一座欧式殿楼时,郎世宁曾参与设计,“用意大利式样”,在当时被称为西洋楼。由于圆明园屡经毁坏,该殿现不存在,但从18世纪末法国外交官谢阁兰所记可看出当时的建筑情形:“意大利式,带两翼直达花园的中央。建筑本身呈欧洲风格,内部装潢很华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