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花费几年学中国画?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在书上看过,当时记得很清楚,是“七年”,不是“三年”。 网上现在流传的都是“三年”的说法,应该是源于这一句话——“为了学习中国的绘画技法,他(指郎世宁)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曾经向康熙皇帝请求,希望能在中国籍的画家处学习中国画的技巧,而他的愿望获得了实现……” 这句话出自《朗世宁新传》(P264),这本书是由李维北所著,是一部纪实作品。
书中提到的一件事,是关于郎世宁画《万树园赐宴图》的事,此事发生在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那时候郎世宁来中国才五年——此画完成后,被乾隆皇帝赏给庄亲王允禄,收在了内府,有清代宫廷画家作的题跋为证,详见本书插图。 所以,按照作者李维北的书里来看,从康熙五十三年算起,到乾隆十六年郎世宁去世,期间足足有四十四年,中间还有雍正帝在位,总计两位帝王对这位外国画家都非常赏识,给了他很多的优待和机会。
如此算来,“四年”应该是正确的答案。 但是,我最近翻了好多资料发现,网上的说法几乎都是引自陈丹青的文章或访谈,而陈丹青给出的答案是“三年”。 “我从没说过‘七年’,我的意思是,他学习了中国的传统画法,达到了能与中国文人画家交往的程度,大概用了三年的时间;之后他又用了大约四年的时间,才能完全融会贯通,并达到艺术的顶峰……”(《“剑仙”和孔子的缘分——谈〈墨葡萄图〉》) 陈丹青这里提到的“三、四十年”的时间段正好与李维北书里写的相同,但是为什么陈丹青会给出“三年”的时间呢? 我反复看了陈丹青的很多文章和访谈,发现他往往强调“学习中国绘画技法”这一点,而淡化其他方面,比如他谈到郎世宁时常常说:“……他是个优秀的西方职业画家,三十五岁时,为了学习中国的绘画技法,他来到中国……”(《局部:张光宇——民艺研究之六》)。
如果仅凭这一点,把“七年”化为“三年”似乎也是可以的,毕竟郎世宁来华之前就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问题是他来华之后,在绘画上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比如他笔下的圆明园万寿山,初看之下仿佛是中式的建筑,但细细观看就会发现,这些中式建筑的背后其实是西方风格的尖顶,再结合他的其他作品,就能确定这就是郎世宁的作品了。
另外,在人物画像上也能明显看出他后期的突破——晚年时期,他能画出这样的人物肖像: 而早期他的作品是这样的: 若是仅仅从“学习中国绘画技法”的角度去考虑,其实“七年”比“三年”更合适些,因为前面说了,郎世宁前期的基础也是不错的。但是从人物画像角度来说,“三年”似乎更可靠一些。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是李维北记错了,本来郎世宁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结果却学了“人物画”,这恐怕不是李维北想看到的,所以就把时间缩短了,以人物画来论,的确郎世宁是没浪费太多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