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画家瀑布什么画?
1.李有来 2008年作 云山瀑韵图 李有来(1961-),河北省任丘市人,笔名云鹤、大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山水创作研究员。
2.李学勇 李学勇 (1957~),又名李秀良,广东番禺人。擅长山水画。198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广东省美术工作室创作员,北京军区政工画报社编辑、美术编辑室主任,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空军书画协会会员。作品有《高原之歌》(合作)、《雪浴》、《春潮涌起》等。
3.张仃 张仃(1920-2010),辽宁黑山人。原名张景桐,祖籍山东。现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雕塑家。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人民保卫环境大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
4.吴山明 2007年作 清音系列之六 吴山明,字然明,号闲园、二泉,斋号石鼎室、复源草堂。1940年生,浙江诸暨人。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委员。
5.萧晖荣 萧晖荣 (1938—),别名云溪翁,福建泉州人。擅长中国写意画。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历任解放军某部文艺宣传队国画组组长,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北京军区军械部副师职军需主任,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山水画有泉瀑,有溪流,有江波,有惊涛。有水就有波纹,有流就有波痕,有浪就有波折。水波的起伏,千变万化。波浪纹有勾出来的,有皴出来的,有泼出来的。
张大千笔下江河湖海的水纹,多以重墨勾皴,中侧锋并用,线条刚健沉厚,墨色浓淡互破,水天一色。大千得法于宋人夏圭,将夏圭大斧劈皴画山石的技法巧妙地引申到水纹的描绘上。
而刘海粟笔下的波纹,则用焦墨横扫直抹,笔法恣肆,横涂竖写,笔墨酣畅奔放,大刀阔斧,气势磅礴。刘海粟以大笔皴写波浪,一改自宋以降的“勾水”习惯,赋予了传统没骨法更为广阔的表现领域。
刘海粟对山水中水的描绘,并不仅仅停留于技法上的创新与突破,他的创造性还在于对景物真实性的强化和突出,并且强调水自身所含有的意蕴。
他以独特的笔墨技法表现出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壮阔。那如刀削斧劈、直扫横抹的笔墨,不仅将水浪的汹涌、激荡、跳跃、滚动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且将大自然的内在生命力揭示无遗,使观者似乎能听见波涛的轰鸣,感受到它排山倒海的气势。其笔下的《一川急泻到山脚》正是这种审美意趣的体现。
对于流泉飞瀑,则有两种画法。一是从山石勾勒皴擦中渗漫而下,二是先勾后皴。徐悲鸿曾在一幅泼墨山水中题道:“客岁自重庆回京,经遵义,远眺娄山高峡有飞瀑千仞,倾心摹写,几忘路远途遥也。今春又到京华,追忆前游,得此一帧。”画的飞瀑,就是第二种画法。
关于第一种画法,何海霞的一段体会颇值得玩味:“昔年随张大千,从华岳仙掌峰攀上,沿山脊寻踪而下,至西石台东危崖之下,仰望瀑布,见其从山巅飞泻而下,势若雷霆万钧,声若山崩地裂,十分壮观。因山陡路绝,欲下而不能,只有循流回上,从断崖、危壁、沟壑之间,曲折探寻,方至泉源。此时始知瀑布是从一石崖顶端裂隙倾泻而下。沿途并见此裂隙分出支脉,水由石隙沁漫而下,汇集崖端裂隙倾泻。此情景使我记忆犹新,对于以后学画山水,勾勒飞瀑笔法,从中受益甚多。”其实,从历代名画中,也多有此类画法。
水波折纹表现风浪,用笔中侧重折,时而中锋,时而侧锋,时而逆入回收,时而顺势急出,时而如断臂折腕,时而如高山坠石。笔法起伏变化多端,形成波浪波纹,由近及远,逐渐隐灭。折纹线条,断续相接,疏密相间,形成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风浪波纹。
张大千在1938年的黄山之旅中,曾与友人乘船夜游富春江,对江上风浪体验真切。在他的《新安江舟中截流图》中,那如乱石激湍、波翻浪涌的水纹以大刀阔斧的笔法挥写而成。其用笔之刚健浑厚、线条之强劲犀利,在表现自然景物的真实性和立体感上,以及在突出和强化“截流”这一主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他那幅《泛舟图》,水上的波纹则勾皴得十分绵密,表现出静水的平缓之“流”,给人一种从容安详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