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与瓷的区别?
陶和瓷的分别主要是在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而形成的。一般将烧成的温度小于1000℃的陶瓷叫陶器,大于这个温度的陶瓷称为瓷器。 这是因为在烧制的过程中,如果温度不够高,烧成的样品会是粗陶(也叫“粗瓷”),表面会有细密的气孔,密度较低,强度也较差;而如果温度太高,会烧成玻璃质样的白瓷或彩色瓷,但是这样的陶瓷结构紧密、性能良好但韧性差容易破碎。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虽然都是陶或者瓷,但是质地也非常不同,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元素含量不同造成的。一般来说我们在鉴别陶器或是瓷器的时候,可以看其表面的釉色,如果是绿色的,可以判断其含有一定量的铜离子,是绿釉陶;如果含铁量较高会出现棕褐色的色调,也就是铁锈斑;如果在陶瓷中看到了蓝色调,说明其中含有氧化铜或者是铬化物,是一种青釉。
当然了,这些元素的含量差异是因为配料不同的原因,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加以调节。比如做青瓷时可以加入少量的高岭土,这样就能得到碧绿的青瓷了。 除了元素的影响之外,是否施釉也是区分陶器和瓷器的一个标准,如果不施釉或者只施薄涂层釉的,一般为陶器;反之则是瓷器。此外还有印纹陶和彩绘陶,它们的制作工艺虽然属于陶器,但由于装饰的手法类似瓷器,所以又有“印瓷”和“彩瓷”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