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与金龙王的区别?
在中国神话中,龙有很多形象。有像蛇一样的龙、像鱼一样的龙,也有像牛一样、像马一样的龙等等。这些不同形象的龙其实都是同一个原型,即“鳞虫之精”。 《说文》认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段玉裁注曰:“鳞虫,龙属也。……凡龙所变状者,皆谓之‘龙’。其形至神,故曰‘能’;变化无端,故曰‘幽’而曰‘明’;大而无穷,故日‘细’而曰‘巨’;长短不摄,故日‘短’而曰‘长’。”
可见,龙是一种具有多种形态的图腾。这种多元性在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比如,在江苏徐州汉代遗址中发现了龙形的陶器,而在河南南阳汉代遗址中发现的却是龙的造型铜牌。这两件文物证明,当时人们祭祀的龙不仅外形不一,而且材质有别。 除了作为自然神的龙之外,古人还创造了作为人主的神——金龙王(也作“赤龙王”)。
唐李冗著《独异志·赤龙王》载:“神龙之子,体纯赤色,形似游龙,非水不居,常游济水之中。其母梦日入怀,觉而有娠,经七个月,生此龙焉。能变化,晓人言,善啼啸,视听比寻常十倍。力辟千斤闸,脚蹑万斛船。”
这位金龙王虽然是神龙的子嗣,但却有着独立的来源。且体型颜色和真正的龙一般无二。不仅如此,它还能像真龙一样繁衍后代!宋代洪迈撰《夷坚乙志·第二卷·赤龙种》载:“建炎二年,饶州乐平张廷赏家,于田中拾得龙珠,长可三寸,作赤色。内人方氏以珠进御,后为太庙祭品。” 无论是真的龙还是金龙王,它们都是由人创造的,是“君临天下,万物臣服”的化身,是人类信仰的主体。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王朝时代以后,皇帝自诩“受命于天”,于是龙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中国龙是虚幻中的神物,其原型来自于蛇,并糅合了马形、牛角、鹿须、鱼鳞、鹰爪等特征。从造型上看,中国龙的颈、腰如蛇样可曲屈回环,并有从口、目中喷云吐雾的习惯动作为特征,与西方的龙在外观形式和性格特征上有很大差别。在西方,龙的形象通常为人面、马身、蛇尾,既能行走又能飞行。龙身上还生有双翼,可以搏击空中,张牙舞爪,气焰凶狠。它还生有锋利的爪、尖长的嘴和硕大的头。龙能喷火伤物,有吞食活物的嗜好。
中国龙是吉祥、高贵、正义、和谐的象征,金龙王则是恶、邪、凶神的化 身,它们在东西方文化中最基本的含义、色彩和审美取向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仅从字面上看,“龙”字在中国可带有褒义、中性或贬义,例如我们可以说:“龙马精神”“生龙活虎(褒义)”“龙虾”“虾兵蟹将(中性词)”“龙王老爷”“小龙女(爱称)”“老龙钟”“老态龙钟(讥称)”“庸夫俗子”“俗不可耐”“老龙潭”“龙潭虎穴”“龙楼凤阁”“龙凤呈祥”“龙颜凤姿”“龙光凤彩”“龙马风神(褒义词)”“龙驹凤雏”“龙蛇混杂”“藏龙卧虎”“龙血凤髓”“龙肝凤脑”“龙眉凤目”“龙章风姿”“龙心凤肝”“龙韬虎略”“龙威虎震”“虎踞龙盘”“龙争虎斗”“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吟虎啸”“龙腾虎跃”“龙跃凤鸣”“龙跃在渊”“龙跃天衢”“龙蛇飞动”“龙蟠凤逸”“龙蟠凤占”“龙翔凤舞”“龙翔凤跃”以及“攀龙附凤”“笔走龙蛇”“望子成龙”“车水马龙”“鲤鱼跳龙门”“叶公好龙”“生金龙”“活地煞”“龙子龙孙”“老龙皮”“老龙钟”“龙口脱险”“龙口拔牙”“叶公好龙”“叶公好龙”“龙潭虎穴”“虎穴龙潭”“龙潭虎窟”“虎窟龙潭”“窟龙潭虎”、“穴虎龙潭”“卧虎藏龙”“龙潭沧海”“生龙活虎”“生龙活现”“一龙一蛇”“龙德在田”“龙飞凤舞”“龙飞凤翔”“凤舞龙兴”“龙举云兴”“乘龙快婿”“攀龙附凤”“附凤攀龙”“叶公好龙”“下笔龙蛇”“笔走龙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