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四君子是谁?
梅、兰、竹、菊,中国文人画里最常见的题材。 梅花香自苦寒来,兰花幽香淡远致空灵,翠竹挺拨清新有风骨,菊花疏淡清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们被赋予高洁的品质。文人们以花自况,借物抒怀,用笔墨演绎着“四君子的故事”。 关于“四君子”的典故早见于宋朝林洪撰写的《茗花记》,原文是“凡花入时,惟牡丹、芍药,春香可爱;茉莉、素馨,夏月芬芳;莲花、芙蓉,秋日艳丽;腊梅、水仙,冬月清香。此花中四时之气也。至于梅花,老枝干,冬月艳;杏花,娇小色,二月红;桃花,灼焰色,三月浓;李花,雪肤色,四月白;荷花,清香色,六月净;桂花,金粟色,八月鲜;菊花,轻肌瘦体,九月黄;木芙蓉,醉颜酡色,十月浓;山茶花,嫩红茶色,十一月淡;水仙花,冰肌玉骨,腊月清。此花中各随时令颜色也。”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建“大明宫”于钟山之麓。一年冬天,他带领群臣登山赏梅,吟诗作对,极尽欢乐。
然而,在明朝以前,“四君子”的成员并不固定。唐朝王维曾写“梅香发眼新,兰蕙香沾袖”,苏轼也说“不须檀板共笙歌,香雾衣裳湿”、“空谷种幽花,虽无人见,自有清香泄”把梅、兰、竹作为“四君子”。宋代以后,大多数时候是把梅和兰定为“四君子”成员,而竹子和菊花则经常轮换位置。明清时期出现一种固定搭配——梅、兰、竹、菊。为什么是这四种植物呢? 明朝文人薛冈曾在《天香传》中提到其原因:“梅以秀韵孤标为最,兰以香气清雅为最,竹以虚心有节为最,菊以凌霜傲气为最。”
梅兰竹菊,是中国画中常见的表现题材,因其傲、幽、烈、孤的品质和“天下四洁”美称,被誉为“中国画四君子”。中国花鸟画从隋唐以前的装饰性图案,逐步发展到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其间离不开这四位贤士的长期影响。
梅居四君子之首,其高洁、坚强,历来是画梅者赞颂的主要对象。其形象也被赋予了民族的精神美和人格美,有着坚毅品德的象征、严冬不屈精神的代称。宋代扬无咎画梅,被称为“善画梅者,以韵胜,以格高”,他的水墨梅开创了文人画梅的先声,其后,王元、释仲仁、汤叔达,以至元代王冕、明代徐渭、近代吴昌硕,他们笔下的梅花,各领风骚,各尽其妙。
兰,与梅一样,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是历代画家乐于描绘的对象。“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王者之香”等一系列的赞辞,足以见兰花受宠的程度。历代画兰者,首推宋代郑思肖。继之,明代夏昶、文征明、陈献章、徐渭,清代“扬州八怪”,近代吴昌硕等,他们笔下的兰花,不千篇一律,各得其趣。
竹,作为“四君子”之一,历来受文人偏爱,被用于标榜君子风度等品性。唐代王维开创了画竹的先河,五代徐熙、赵昌、黄筌,将前人“双勾”法发展为“落墨”,画风细腻精湛。继之,宋代文同、苏轼则主张以书入画,“气韵”为上。
菊,是“四君子”中被描绘的最少的花,因其形象美不够动人。但历代画菊者,却不在少数,如元代倪瓒、王冕,明代唐寅、陈淳、徐渭,皆有《菊花图》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