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家禅意是哪位?
古人谈画禅,其实是在谈书法。 苏轼《题王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他说的“诗”指的其实是书法——作诗要像写诗那样,如果写字不能写字,肯定不是书法家。同样,画画要像作画那样,如果作诗不能作好诗,肯定不是好诗人。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文州城,有古画,微茫如月,所谓‘明月松间照’也;又有画群山者,其高远清秀,皆似辋川图画……诵其诗,观其画,而怡然得致,废卷而叹,人乎何处问此人!”画的意境像王维的诗,作的诗意象又如此之画,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要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创作者必须身心与物相冥合。
苏东坡认为,作诗作画都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创作者的身心要与所画的景物相冥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花影》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身在此山外”。这句诗的意思是,当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好像在这座大山之中,但灵魂似乎又在远方。这是一种主客一体的创作状态。
北宋著名文人司马光也说:“作字必先主意,然后下笔。若主见不正,随意落笔,自然渐入俗途。”(《笔阵图·序》)也就是说,作为创作者,你的主观精神必须进驻到作品中,这样才能画出好的作品来。否则,你随便乱写,当然可能写出不错的字来,但这已经属于技巧熟练的表现,而不能称之为高明的艺术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