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的文脉在哪?

戴亿斐戴亿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文人画在明朝中晚期开始兴起,是由士林文化(也就是读书人)引领的风尚。明代中后期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思想自由,文人开始脱离宫廷和官场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与自我实现,于是文艺界出现了“文人群体”。他们崇尚风雅,追求潇洒,把生活情趣融入艺术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趣味。

明末清初的文人画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文人对绘画的态度很随意,王铎说:“作画无非消遣,见则一挥,不见则已。”潘恭寿甚至认为画师“只要熟习勾皴染擦,便为画家。”“有时画到夜深人静,灯昏蕊皱之时,意兴越佳。每于下笔,不知老之将至。”——这是何等潇洒自在!

在这样的风气下,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比如石涛、八大山人、禹之鼎……他们的作品中既充满了激情和才情,又有着幽愤和孤傲。虽然风格各异,但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清代中叶以后,文人画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晚清民国,传统文人眼中的“书画同源”逐渐被文人出身的海派画家所取代——他们更注重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而传统的文人画则更强调艺术家的素养和身份。于是,在近代出现了一批像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艺坛巨匠,他们在诗文、书法等方面同样造诣深厚,兼具文人、艺术家双重身份。他们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又有自己的时代特征。

当代文人画则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一些创作者并不一定具备传统文人所要求的各项素养和身份,但其作品却能够进入文人圈,并得到认可。这与当代社会多元化格局相适应,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庞遵仲庞遵仲优质答主

中国画是中国人民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独创的光辉艺术。它以特有的笔、墨、纸、砚作工具,以线条和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立意为象、以形写神为美学原则,以诗、书、印融入画法为表现形式,以梅、兰、竹、菊以及山水为主要表现内容,它与西方油画相映成辉,成为世界艺术的两极。

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同中国人民创造生活和文化的历史同步。在7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画经历了原始和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六个阶段。自宋元始,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出现了以表现山水之美为特征的“南宗北派”。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关仝以及马远、夏圭、刘松年的绘画风格及绘画思想影响到明清的绘画创作。他们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墨分五色”的笔墨语言完美地倾注在山水画作品中,开创了文人山水画派。在这一画派中,“水墨渲淡法派”和“水墨勾斫法派”各擅其长,南北呼应。

董、巨所开创的水墨渲淡法继承和发展王维的水墨山水,形成了“水墨苍润”,“平淡天真”,“平淡天成”,水墨淋漓的风格,笔简气壮,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以水墨表现为主,将书法的用笔与绘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散锋和湿笔来画“披麻皴”,其皴法不刻意描画而信笔为之,追求以水墨渲淡造就山川浑然之气象,创造了一种淡逸天真、平淡静雅、笔简意求、自然深秀的“水墨渲淡”山水画风格。

在水墨勾斫法派中,李成、范宽、关仝继承和发展了荆浩的笔法,而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他们笔下的山水以直取自然为主,重写生,以“取景不离座外”,“落笔雄伟老树”著称,画法多钩勒皴擦点簇。范宽《溪山行旅图》就显示了他从大处着眼,从大处落墨,以雄伟健壮的笔力,造成种“黑密厚重”的画面气象,从而将这一艺术推上顶峰。李唐、马远、夏圭亦将李成、范宽、关仝笔法发扬光大,他们以斧劈皴为主,并以重线条、大斧劈等笔法来加强表现山石的方硬、险怪、劲利的特征,以达到“大斧斫出峥嵘面,皴成石骨更森严”的效果。从而形成了水墨勾斫法派山水画的典型风格,创造了一种“水墨晓畅”、“斧劈险峻”、“水墨晓畅”、“水墨明洁”、“水墨淡析”的山水画风。“斧劈皴”和“斧劈法”、“硬线”和“线劲墨淡”、重笔墨、重山石、重渲染是其艺术特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