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票有什么特点是什么?
一、“国家出面,集全国之力”搞出的邮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1950年3月25日,刚刚完成战略转移的新中国领导人在北京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邮政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新中国邮政工作的方针——“团结人民,依靠群众,稳步前进”。 随后,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邮电部领导下,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勤部生产管理部筹办。从设计图稿到制作模具,从安排生产到质量监督,无不凝聚着军工系统的强大力量。
二、“国家出面,集全国之力”维持的邮票 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激烈进行,国内对于邮电通讯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又十分薄弱,因此便出现了“国家出面,集全国之力”维持邮资票品生产发行的现象。 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期间我国先后发行了第2代和第3代J、T票,这2套邮票的设计虽然更为精美,但印制工艺却并无太大改进,仍然采用影雕转换、凹版印刷等方法,这直接导致了邮票印制成本的居高不下。 三、“国家出面,集全国之力”解决的邮票 四、以最低成本解决邮票的办法——节约计划 “两纸夹糊”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信件递送业务出现断崖式下滑,国家财政对邮政部门的补贴随之减少。与此同时,全球邮资上调浪潮也席卷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邮政坚持“内部挖掘潜力,外部积极拓展”的工作思路,最终于2006年至2007年间,通过使用“两纸夹糊”的技术方法,成功解决了自1985年以来一直困扰集邮界的“无字大片”难题,使得“套票”得以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