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人民币50是谁?
1983年,我念书的时候,家里收到了一张“50元”的“钞票”(那会儿还没有微信、支付宝)。 当时觉得好新奇啊! 这么厚(比我现在的钱包还厚呢)、这么重的纸币,还是第一次见到,简直爱不释手。 拿回家交给妈妈,妈妈看了之后,对我说,这是2年前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你拿这个钱去买东西人家是不会收的,应该把这张纸送到银行去兑换。 于是,我拿着这张“50元钱”到了位于县城中心位置的中国人民银行(就是现在的大行宫),把这张纸币递给工作人员,说我要换钱。 她接过去一看,说: “这是人民币,我们怎么帮你兑换?” 我愣了一下,回答说: “不是的,我现在手里没有现钱,这是我爸妈给我的,让我来换取你们的人民币……” 我没说完,她就打断了我的话: “我知道了,你是要取款吧。” 她说完,拿起桌上的电话,拨了一个号码,跟对方说了几句后,跟我说道: “你先到旁边的窗口处排队办理取款手续,我们那边正在核对,马上就好。”
当时,我还是一个比较守规矩的学生,看到人民银行工作人员打电话,我就乖乖地到旁边队列中,等待银行工作人员通知。 不一会儿,那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说道: “你就是小苏吧?” 我点头答道: “是的。” 她继续说道: “我们领导说,你可以把钱取走,但你要保证不丢失,因为它是不可兑换的” 我当时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可兑换和不可兑换,但我知道不能随便丢了。 于是,我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对工作人员说道: “我把这个本子借出去写下收据,您看可以吗?” 她看了看本子,笑着说: “你还怕我们把你的本子弄脏了呀?”接着她又笑着说道: “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如数归还” …… 几个月以后,当我拿到新的“50元人民币”时,我才明白,原来那个时候,国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人们手中持有的现金越来越多;而企业资金紧张,需求得不到满足。 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就实施了“回收货币”的政策,将群众手中的现金兑换成新币,再投放到市场上流通。 但当时谁也不敢想象,仅仅几年时间,中国会进入一个“花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