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头换多少人民币?
这个需要分情况讨论,因为“大头”是清末民初铸造的银元,在当时流通领域里面,其货币单位“圆”与白银的价格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清末银价波动比较大)。但是到了现代,二者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了。 所以我们分开来看。 先来看看老“大头”,也就是清朝末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元,由于当时清政府财政枯竭,为了搞到钱,在1907年拟定了“废两改元”的方案,准备废除银两制而采用圆制,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圆”这个符号代表的是货币单位而不是重量单位。但因为改革措施不得当,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为了统一币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币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以圆为单位,重约26.6克。并在全国广泛流通,一直使用到今天。所以这时的“圆”相当于今天的硬币里的“元”,它的价值应该等于今天的1元的价值。 但此时民间还是习惯用银元宝、银锭、银块等实物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和兑付钞票时,也常常以银根为参考依据。因此可以说,此时的“圆”的价值大约等于现在的1元人民币的价值。
再来看看新“大头”,也就是民国九年(公元1929年)以后中国各地铸造的国民政府主铸的银元,这一品种流传下来数量最多,现在常常能见到。这种银元正面是蒋介石的侧面像,故称“蒋家银币”。由于此币不是法定货币,不能在全国通兑。所以它的价格受到铜、锌等原材料价格的影响比较大,而且差异很大。如果是纯镍铸成的,那基本就是废品回收的价格;如果是含银量高的,比如含纯银89%左右的,那么它可能值3元钱左右;如果是含银量低的,比如含纯银5‰左右的,那它就值2元钱左右。 “大头”的价值要根据具体的材质来定。如果是含银量高一点的,差不多可以兑换3-5个纸币单位的货币(例如1949年的法币);如果是含银量很低的新“大头”,则只能抵一个半甚至不到一个纸币单位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