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2戈比等于多少人民币?
1947年,为了打败美国提出的货币贬值方案,恢复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苏共(联)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实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即所谓的“最惠国”政策 。这一政策的中心内容是,以外汇价格为基础确定和调整国内商品价格,建立新的外贸机制。在“最惠国”政策框架下,政府通过收购外汇(主要是美元)作为储备,以支付进口商品的费用;然后按一定比率把外汇交给外贸银行,由它负责办理向出口企业发放贷款、收取外汇款及向国家交纳利润等事宜。这就是说,从1947年起,苏联的外汇收入不再直接交售给联合国贸易委员会,而是存入美国的银行,按照市场汇率购买进口物资,然后由苏联有关部门用这些外币收入在国内市场上采购工业品。这样,在进出口商品的过程中,外国银行实际上掌握着苏方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权。 这一体制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使得苏联对外贸易日益依赖美国银行家的“恩赐”,丧失了自决权。其次,这种机制使外国银行和企业从中获益,而苏方却遭受损失。由于苏联商品是以外汇而不是以卢布标价,所以出口收益实际上被低估了。例如,1950年,苏联棉纱对美国的出口值达1.8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核算,约折合6300万卢布,但按后来确定的最高汇率计算,仅折合3400万卢布,差距近一倍。这种制度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因为必须先用外汇采购进口商品,然后才能销售本国产品,获得外汇报酬。然而,一旦外报收人不足或无利可图时,就无力购进必需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降低现行物价水平,就只能减少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从而加剧紧张局势。当然,后一种选择正是美国希望看到的。为了缓和这种困境,苏联不得不采取贬值本币的办法,既降低了进口成本,又提高了出口报酬,同时还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可见,美国金融战的获胜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操纵汇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