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币等于多少月牙?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无厘头
其次,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时间,二是地点
如果是在2008年之前,一个人民的币大概能换4个月牙(注意是月球上的月牙);但到了今天,由于央行超发货币,一个人民帀大约只能换到1/3个月牙了——当然,如果你是在美国买月牙的话,可能也只够换半个的……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是因为“钱”是个双关语,它既代表了金融体系中的货币符号,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财富的观念。
而在现代货币体系之下,各国发行纸币,本质上就是发行债务、发行信用凭证的过程。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青睐于使用纸币而非铜板、银元等实物货币,其原因不在于纸币比实物货币更值多少钱,而在于人们相信纸币背后的国家信用和法偿性。也就是说,只要纸币的发行量不会过于高估商品的价值,人们就愿意接受纸币作为交易媒介。 但问题在于,当物价上涨时,纸币的发行量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自然贬值。这时,纸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于是人们为了保持购买力不变就必须增加自己的收入或者减少支出以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显然,这是不可能一直成功的。最终,纸币的发行量和它的价值之间会达成一个新的均衡,这个新的均衡点的货币购买力必然低于旧均衡点。
如果要从绝对数量上衡量一个国家的纸币是否过量,那是很困难的,因此人们往往从相对数量上来观察。比如我国的M2货币供应量为295万亿之巨,而美国为167.5亿,日本为237.9亿。从理论上说,一美元约合7元人民币,而一日元约合0.67元,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美国的钱就不值钱了呢? 不是的。因为如果只比较绝对数量,那么的确中国的M2接近300万亿之巨,是美国和日本的几十倍,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中国货币超发很多”的错觉。但如果比较的是货币的购买力,情况又完全不同了。
在现实世界中,各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相互影响的。例如我国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同时为了减低进口关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就导致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原材料价格也一涨再涨。
既然政府和央妈都束手无策,我们普通老百姓就更没招了。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来让自己少花钱,多办事。比如说,现在手机支付这么发达,你完全可以只带手机出门,不用携带大量现金。这样不仅减少了被窃盗的风险,而且在消费的时候减少了找零钱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