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笔筒价值多少?
这个要看是什么年代的,还要看是什么厂的模子。 年代方面,1964-1976年,也就是样板戏诞生的20多年来,由于文革的特殊历史事件影响,这段时期内的大部分文艺作品都强调政治性而非艺术性,这时期的工艺品也带有明显的政治烙印——例如大量出现的革命英雄形象(如刘胡兰)、红卫兵形象以及工农兵形象等等;不过,到了后期(70年代末),随着文艺界“回归”,出现了《红楼梦》等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这一现象也延续到了其他的工艺领域,所以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生产的样板戏陶艺品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传统写意人物的造型与工笔画的技法。 至于说到工厂的印模,那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当时有很多地方的陶瓷厂都有生产样板戏用品,所以并不是当地生产的陶器上就会印有当地的标记。此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70年代末以前,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的瓷厂都是烧造本色釉的,所谓的“印花”其实只是彩瓷技术里面一种成本低廉的装饰手法而已,所谓的图案其实是刻划出来的。从70年代末期开始,部分企业的技术人才逐渐认识到利用高温颜料烧造花纹的重要性,因此开始研发高温颜色釉,并且尝试使用各种不同色彩进行构图,从而形成绚丽多彩、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装潢风格。
综合上述因素,如果我想判断一件样品戏陶器具体出自哪里,通常需要仔细观察其上的纹饰和人物形象,看看是否与当地流行的图案一致。当然,最直观的方法还是查看底足,因为在那个时期,除了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的陶瓷厂都没有能力为每一件产品都进行底书。 总之,要判断一件样品戏陶器的出处并非易事,我这也是大致总结一些常见的情况,具体的问题还得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