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铜权价值高吗?
元代的度量衡制度基本承袭了金朝的旧制,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颁行了《中统建元条例》和《中统元宝钞法》,对原金朝的制度有所改进和发展,并建立了以“中统元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币制。
其中关于度量衡制度的条文如下: 以上文字引自袁黄著《耕馀堂集》,转引自史金波等主编《中国度量衡史》第73页,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年出版。 关于元朝的度量衡制度,目前所见资料大多源于上述条目,并无什么新意,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元代铜权的文物照片见于诸多文献之中,但描述较为简单,如: “元铸铜权三枚..大者重一斤六两,次者亦八两,小者七两三铢(2)。” 以上文字引自贾谦等著《中国古代货币简史》第54-55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文中所述“元铸铜权三枚”当指元代三种形状的铜权,而非有三枚铜权。 又见: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定赤蜡钱样。先是造作钱样,乃依大小分三等;至是,依文饰分三等。其式各随色纸,书赤蜡字而印之。小者重二铢半,以一铜为之,谓之‘细赤蜡’;次者重三铢,以二铜为之,谓‘中赤蜡’;大者重四铢半,以三铜为之,谓之‘粗赤蜡’”。 以上文字引自徐珂编撰《清稗类钞》,转引自周春健著《中华钱币学要籍解题》第22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从上文的描述来看,元代的铜权应可分为三等,大小不一,重量不等。从一枚到三两不等。不过这些只是文献中的描述,究竟是如何分类,现今已经很难考证了。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元代铜权实物只有两枚,且均为小型,重量均不及一两(978克),材质也非纯铜,而是青铜。另外,虽然这两枚铜权表面均呈黑绿色,应为自然氧化所致,但是两枚的色泽却有所不同,一为深绿色,一为浅绿色。
从现存的两枚元代铜权来看,其形制应和明代的半两差不多,只是大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