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石瑞兽用在哪里?
御马桥是连接紫禁城内皇城与外皇城的三座桥梁之一,俗称“小御河桥”,位于景山西侧,始建于明代,后毁,清康熙三十七年(1697)重建。桥体为单孔石拱式样,桥面两侧置有低矮望柱的石栏板。作为清代宫廷御路的组成部分,御马桥的建筑装饰上亦饰有大量纹样,桥栏望柱及拦板表面镌刻有莲花、云纹等图案,石桥拱券上还饰有两组象征吉祥的青石瑞兽。
一组为桥东侧券面上所刻“海马”图案,共8匹,高约30厘米,长45厘米。该石刻将马、麒麟、鱼等形象混于一体,神态温顺,呈半立半俯的行走姿态,寓意是象征皇帝恩泽万民。“海马”,又称“落矶马”、“大宛马”、“汗血马”,是传说中所特有的吉祥兽,是龙的亲戚。人们还按照中国传统五行中的五色分别赋予这海马金、木、水、火、土不同色彩。
另一组位于西侧券面,为“飞羊”图案,共6只,石刻形象同“蝙蝠”相似,“蝠”、“福”谐音,有“天降鸿福”的寓意。“飞羊”又写作“肥羊”、“非羊”,“非羊”与“非狼”谐音,故“非羊”意为“非恶”,是吉祥的象征。
清代御马桥上的“海马”和“飞羊”是故宫石刻艺术中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吉祥图案文化的典型范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