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纪念瓷有价值吗?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泛,因此我只能泛泛而谈。 近代指的是什么时代?1840年鸦片战争时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这段历史时期么?这么宽的时代跨度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很难答。
先来看看近代艺术陶瓷的兴起和发展。一般认为,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景德镇已经开始烧制颜色釉瓷器了,到了晚明时期,如万历三十三年(1605)前后,景德镇已经能够烧造出红、绿、蓝等单色釉瓷器了。至于青花瓷,那是自元代以来一直是主流产品。不过,这些单色釉瓷器的装饰往往比较单调,多为单色釉素瓷。 到了清代晚期和中初期,在江西景德镇的外围地区,像吉州、瑞州等地,开始出现民间作坊,专门生产各种色釉器皿。这些色彩丰富、纹饰多样的色釉器皿逐渐涌入市场,并深受欢迎。由此,这种由民窑生产的“民”字款瓷器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并畅销,成为当时的主流商品之一。
随着外销业务的开展和海外的需求增长,瓷都景德镇迎来了一次盛大的发展契机。于是从清中期到清末民初,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主要力量,加上周边地区民间窑场的积极参与,我国的陶瓷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技术还是产量,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尤其是各色新彩和珐琅彩的出现并盛行,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品收藏界对瓷器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说到新彩和珐琅彩就必须提到两个人——唐英和张廷济。 唐英是雍正皇帝的第五子,于雍正十一年(1733)出任景德镇督陶官。他在任期间,大力提倡生产新品种,尤其是对色釉的新品开发十分重视和支持。正是因为有唐英这样的支持和创新型的领导者,才有了后来五彩缤纷的近现代瓷器艺术。 另一位则是张廷济(1768—1848),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对古物鉴赏颇有造诣,曾编撰过《古玩指南》、《古铜器鉴定》等书。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以赏赐之钱购置田产共294亩,用以资助家乡道路桥梁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