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袁大头有没有五元的?
1914年2月,袁世凯下令筹组“中央银行”,并规定: “凡各省官钱局所造之纸币,一律注销; 原准搭售外洋货物者,准其出售完毕,停止搭售; 所有旧有之银元,改铸新币(即袁大头),限期缴销。” 随后,各地停铸银元和铜元,以统一币制。上海一家外国银行买办朱葆三在《朱氏农书的“先觉早图”中,曾提到他向政府呈报的“改铸银元办法”: 以机器制造,每枚成本约须四角。
另用机器翻砂制版,每枚仅须三角五分。 按当时美国钢价,每磅约合华银八十两。计铸成银币一亿二千万枚,耗去美钢七千吨。 中国古代钱币以圆为中心,以方孔为特征,代表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清代末年,为了铸造纪念币和军用票,曾经引进欧洲的轧机生产机制银币。但民国初年的“袁大头”,则完全是采用英国的旋转压印机,铸造重量标准化的银圆。
据当时在银行界担任要职的张公权记载,当时的压印工艺是模仿英国的大英银行,由一个工人站在机器内用手摇动,另一个工人在外面负责倒钱(将钱箱内的银币倒到压印轮盘上)。这种手工操作的机器,能够加工的重量非常有限,一天不过两百枚左右,所以价格相当贵,每枚银圆的成本据说高达四分。
由于成本关系,一开始只能限量供应市场。但是需求远远超过预期,因此很快又增开了一个生产线。然而这样一来,市场上出现大量仿制品。张公权说: “当时仿冒极为严重,甚至直隶、河南等省都用沙土伪造,惟恐漏网。” 为了让新银圆早日通行,孙中山先生特意把持有的一串银元送给袁世凯,作为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