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国十六年表大头银币吗?
民国十六年是1927年。当时北洋政府已经没钱发军饷了,所以发给军人的银元都是“样币”,也就是没有流通的试铸币。这些样币有的上面还刻着“试铸造,不准流通”之类的字样。虽然说是样币,但毕竟也是银元,是银本位的货币,重量、成色都有规定,而且是中央银行负责发行和管理,在法理上和流通中的银元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这种样币一般都不允许流出,因为其价值高于普通银元很多,流出去就会造成钱荒,破坏金融秩序(其实就和现在的央妈发现某些人偷吃金库里的粮食一样)!所以这种样币一般不会出现在市场上,题主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呢? 不过后来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以后,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发行了新的货币,就是国民政府发行的“国币”。这些国币分为铜币、镍币、铅币和银元,其中银元分两种,一种是大洋,一种是花边币。所谓的花边币其实就是指的孙小头即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而大洋则是袁世凯像的开国纪念币或者称洪宪币。
这两种币都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始发行的。因此1927年肯定是不会有什么“民国十六年表大头”的。如果你手里真的有这个“民国十六年表大头”的话,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把民国十七年以后发行的孙小头当成了十六年的银元! 至于您说的“正面为三枚五角星,中一圆点,外缘上方为‘中华民国’,下方为‘十六年’。背面为三枚五瓣星,中间‘壹圆’两边‘M.KING’(英文‘M.Kiing’的缩写)”,我估计您说的是民国外币或者叫作“海关两”,而不是正式的法定货币。因为这完全是外国银元或者说是外币的标准。民国时期在外汇管理方面实行的是外汇管制制度,因此外国人或者是华侨、华裔所拥有的美元、英镑等外国货币是严禁在国内市场交易的,否则就要按当时的汇率兑换成人民币上缴。
为了便于外币的兑换,当时设立了中央和地方的兑换所,专门负责兑换业务。另外,由于外国银元材质好,含银量高,做工也不错,因此非常讨国人喜欢。一些外国银元甚至被铸造成中国皇帝的像,比如袁世凯像、孙中山像等的银元,俗称“洋钞”或“花边币”。当然这类银币在市面上是不允许随便交易的,也要兑换成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