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库平跟现在计量怎么算?
自1912年民国建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后三十七年,是中国国民革民的政权时期。在此时期民间流通的各种银圆和镍币,以及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银券,统称为中华民国银元。
在银本位制度下,银元就是最高流通手段。为了整顿币制,恢复信用,广州军政府于1914年6月颁布《银本位币条例》,决定铸造一种币值有两种的银元,并规定银元成色为90%;重量为银圆库平七钱二分;重量单位改为公制,名为“壹圆”;铜元改为辅币,名称“半圆”;实行银本位制,严禁私人铸银。
1914年7月,广州造币厂开铸圆筒状银元,正面中心有莲花、环芒和如意云头。背面中央篆书“广东银元”,四周有英文“PROVINCE OF KWONG TUNG”(广东)和“KWONG TUNG FUNDS”(广东银元)。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钱币。28年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成立,禁止金银币流通,开始铸造苏维埃银币。2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币制局成立,着手整顿币制,代以国家政权发行的纸币为主,金权废两改元,银元仅限于央行收兑。但社会上银元仍然盛行,民间以银元为币基炒卖,36年元暴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银矿停止出口,银价上涨。24年世界银价每盎司(约31克)5.12美元,31年猛增至46.5美元,是银本位制度最后崩溃的转折点。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北京中央银行时,已收兑了88.2万元,此后又陆续集兑了22.6万元,总计110.8万元。没收了苏联银行500万元中档和1000万元低档银元,同时收回了上海和广东银庄的144万元银元,共计264.5万元。其中流通中的中低档银元22.6万元没收交给中央政府,其余高值银元77.9万元没收交由中央财政委员会管理。
1936年8月,国民政府国家银行宣布“法币”改为“人民银行票”,并以“关金”取代“法币”储备,银元被限定为兑换“关金”的媒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法币发行激增,银价持续下跌,“关金”流通阻滞。10月国民政府发行“抗战债券”,收回“关金”,实施银本位币制。此时中国民间库存银圆在1933年度原值6100万关银间,除1200万关银充作“抗战献金”实物的捐献外,其余4900万关银由中央银行收兑,库贮待充发之银元。
1947年后,国民党政府推行“银行券”代替“法币”,银圆币值逐渐崩溃。
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及内战频仍,使得中国的银库“藏银”大量外流。1915年袁世凯就任大元帅时铸造的“袁大头”银元,最初含银量仍保持90%,40年代已跌至85%。
据统计1948年底,中国民间仅存银圆2374万关金,其中中央银行应充发之银元2293万关金。国民政府终其统治,并未兑现“发银收铜”承诺。
1949年4月中共中央公布“关于统一发行人民币告全国民众书”,通知:“自24年起,准许国民政府财政部以国库钞券九亿五千万收兑人民持有之银元”,“26年起不准任何人持有银元”。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同月2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宣告成立。6月15日《中央日报》社公布了由郭岱巍主草、胡庆育修改的《国币条例草案》,规定国家本位为本条例所制定之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