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哪种黑釉陶罐含铁?
这个陶罐是黑釉罐,但是不是铁系釉。 铁系釉是指用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青灰色调的色釉(如青花、粉彩等用的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带铁元素含量的颜料都呈青灰色。比如三价铁离子染色剂的黄色和红色,二价铁离子染色剂的绿色,这些颜色与青灰色的反差极大,非常惹人注目,用来绘于器物表面,显得华丽而独特。所以,带铁的色剂并不一定就是青灰调的。 上图一为福建德化制造的青瓷(主要是含铁量高的氧化铁着色);图二为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从图中可见,虽然两者都是用含铁量很高的矿物为原料,但是颜色却是大相径庭。故此,不能简单的以含铁量来区分陶器或者瓷器。
需要提一下的是,带铁颜色的釉并非现代发明之物。早在商代,我国就已经掌握了三价铁离子的染色技术[1],不过当时是用做装饰纹样。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利用二价铁离子染丝绸了[2]。也就是说,至少在东汉时期,我们已经能制造带有铁元素的有机颜料了。
这种颜料,在陶瓷上使用也是唐朝以后的事。所以,到民国时还采用古法制备的铁素色釉,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产物。 用铁质颜料染色的陶瓷制品,因为含有金属成分,所以在古代属于“污秽”之物。这种陶瓷器皿一般都不属于祭祀用的礼器,而是用于储藏或者饮食用。比如《礼记·礼器》中有言:“羹之有菜者,礼也。祭器用陶,土实盆也。”这就是说,在古代虽然也有用带铁颜料的陶瓷做成的餐具,但只能用于饮食而不是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