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子民国纸币糊窗户吗?
你说的没错,民国时期不少纸币的票面设计很大气,但那是为了便于流通和防伪所做的设计,并不是为了糊窗使用而设计的。 当时国内使用的钞票(民国时期的叫法)主要指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以及由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等发行的法币、金圆券等。这些票面上的图案和颜色都很有讲究,除了作为货币标志的花纹外,背面主色调多是蓝色或棕色,这是因为在印制钞票时,为了防假钞,在纸张中添加了荧光粉,在特定条件下会发出亮光;而正面则多用民族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装饰,意在警示后人,不要忘记过去被侵略的耻辱史。因为如果纸币丢失或被盗,只要拿出钞票,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虽然有些纸币被大量伪造,但在当时的印刷技术和设备下,造伪者只能模仿其中的一些细节特征,而无法完全复制其独特的工艺和技术。更何况到了最后阶段,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体系已经溃烂不堪,各地军阀和伪军也都在疯狂印制钞票,以弥补军事开支和经济落后的现状,因此使得这些纸币的防伪能力大大降低。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横渡长江后占领南京,国民党政府匆忙逃离大陆,将大批金银财宝和尚未印完的钞票带走。
1949年以后,人民币成为中国的法定货币,当年那些大气磅礴的钞票也就渐渐退出市场,而换成了以毛泽东头像为主打的当代纸币。 不过,那些旧版钞票并未消失,一些民间收藏爱好者仍然继续收集着它们。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文盲率较高的情况下,这些纸币上复杂的图案和文字给假钞制造者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加之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假钞大多质量不高,一经查验便能辨别真假。这些旧版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通货膨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