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500元长什么样?
我国自宋朝以来就有纸币流通,到了清朝光绪20年(1904年),清廷批准引进西方纸币制度,设立户部银行,俗称北洋银行,民国时期则改称为中国商业银行,发行纸币。以1935年2月法币改革之前为界,以前发的纸币称呼为“银票”,以后则称为“法币”。1935年民国政府实行法币改革之后,中国商业银行成为法币的专发行银行,并于4月1日正式开始发行,其面值有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六种。
从纸币实物来说,中国商行的“法币”当时分两种版本:分别是正面为古人物象和正面为双鹿图。前者为“像钞”,后者为“图钞”。
这里展示的是中国商行“图钞”100元。
图为1936年春天,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左)和财政部长宋子文(右)在视察中国商行业务时,与中国商行业务主任舒啸山的合影。
从1937年8月开始,中国商行业务由中央银行接管,中国商行法币由中央银行印刷,中国商行不再独立发行纸币。
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1945年这10年之间,中国商行业务经办人舒啸山所发“法币”,面额最多,总量最大,而且是唯一的一种人像钞票(“像钞”)。也因其“权力过渡”历史重要性和独特性,使舒啸山成为中国近代货币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到1945年3月27日,国民政府明令“法币”统一收归国库,暂停票据发售。中国商行之“法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此之下,中国商行的“图钞”亦随之停止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