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水龙是什么东西?

孟仓凡孟仓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水龙还未成为玩具之前,“水”和“龙”两大元素在中华民族的脑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是“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水生万物”的理论而自豪,并且中国的先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水有着与生俱来的信任,认为水是最纯洁的,水是最具有神奇力量,水是可以为人所驾驭的。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龙”的雏形——鱼,逐渐从人们的幻想中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为人所信奉,于是水与龙的结合便成为自然的选择。

二是“龙”。“龙”起初并非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而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偶像——神化的祖先进化而来的。“龙”的最初形象是牛,在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时,“龙”的籀文像鳞蛇之意;而在汉篆文的“龙”字中,则已经具备了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龙”的长相。但从汉代开始,“龙”已经具有了从云从天而来,变化莫测的神力,并逐渐有了天庭、龙宫等传说。

自此以后,“龙”的境界不断地提高,形象不断地完善,以致发展到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无所不能的地步。于是在民间,人们对龙的赞许乃至迷恋达到了顶点。所以,当“水”和“龙”结合之后,便有了“水龙”,这个融合自然界两大元素的最美好愿望的产物。

水龙的运动项目,可分两个大类:

一是观赏性的,如“蟠龙取水”、“乌龙取水”、“蛟龙取水”等,在场地一端放置装满水的木桶,上场者设法将水取回而不使水溢出,其成败得失要看取水的人物是如何设计的了;另一类是竞技性的,如“撞蛟颈”,又称“倒行龙”、“抢鸭子”,场上划有一横线,线的一端放有一装满水的水桶,上场者脚尖必须不触击水面,从纵的那一端走到横的这一端取水,然后再原路返回,以先到达为本胜。取水者的脚若碰了水,水则外溅,即为失败。此游戏因脚踩竹篾制成的水车,在旋转时,水从龙头流出而得名“撞蛟颈”。

水龙玩好要有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

龙头是活动的,由竹篾扎成花瓣的形状,并涂上色彩,还安上两条触角和龙须,还可在下面安上绕着嘴巴的一圈小火苗,在晚上游戏时,点亮后特别引人注目。

龙身是一个空的粮囤,靠嘴下面的底上开有一个小门,在运动时,队员可以从下面的门里抽出或把水放入里边。

龙尾分为两段,每段再扎成花瓣形,安上前边的龙头,就成了小龙的身子了。

水龙节日,在节日前的一两天,把龙洗干净,拿回家摆在门台上,并向龙献祭品,供一日,次日送回给水龙庙。

水龙节的当天,早上辰时起,大家就吃西瓜、豆腐,认为吃了这种食品,这一天就不会口渴,也不用跑厕所。这一天不宜晒太阳,怕破了龙身上的水,还不宜扫地,怕把龙真身扫坏。到了未时(17:00-19:00),各家敲击铜锅铜盆,噼噼啪啪的响,把龙的妖魔鬼怪吓跑。土家和水家还于当日晚饭前的申时(15:00-17:00)点火把龙的真身送到河滩,扔到水里,让它龙去游水,回来时再庆祝一番。

水龙节这一天,凡本姓的水家女子,都得用芝麻叶和盐,揉搓后抹在头上,称“抹顺风”,用意是使姑娘们在新的一年里,一年顺风,无忧无虑,幸福甜蜜。土家则在大门上贴上“四目黄(即竹叶)”,取吉祥如意的意思,还扎“纸船”、放“纸鸢”、扎“草把龙”、“玩龙灯”,大街小巷,到处龙追蛇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