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豆青留白瓷瓶吗?
豆青是矿物骨瓷的一种,化学成分主要是CaO*MgO*SiO2*,多呈绿豆青色,也有呈蓝绿、深绿、豆青色。在瓷器上应用最早的色漆就是豆青漆,宋代称之为“青花”,明代也称“青花”,又有“乌泥釉”之称。据考证,豆青釉最早起于宋代,盛行于元、明、清各代,元代较浓,明代较淡,清代回归古朴。原始豆青瓷胎体较薄,做工比较粗放,釉色不匀,有斑点和流釉现象,元代有所进步,明代制作工艺更为精湛,以景德镇窑制品居多,清代仿制的较多。
豆青类颜色瓷器的出现,大概始于宋代的玉瓷。宋欧阳修《归田录》:“杨伯瑜家有一只玉碗,其色可爱,正如豆青色。”宋代称豆青色为“段漆”。在瓷上应用,宋、金、元都有,明代称“豆青”,也有叫“佛头青”的,清代沿用,并分出许多品种,有扣瓦盆、碟子花、鸭蛋、小核桃等品种,有撇口、撇腹、敛口、卧足等种类,以景德镇窑居多。宋代吉州窑还烧造过少数颜色装饰的兔毫盏。元代景德镇窑还烧造了一种称为“鳝鱼黄”的色釉,和一种称为“黄色”的釉。明代单色釉有所发展,出现了许多品种,如冬青、豆青、蟹壳青、茄子紫等,最名贵的是雪花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色釉瓷辉煌的时代,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有秋葵绿、豆青、狗肉红、菊花青、桑叶绿、茄花紫、野鸡红、荔枝绿、乌丝肝、豆青色小盘及各色釉盖罐等。道光以后,豆青釉逐渐减少,为淡蓝、浅蓝等色所代替。
以上是网上有关豆青釉的介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你要问的民国时期有豆青留白瓷瓶吗?
这里我们看到的豆青釉瓷瓶有两款,都是民国时期的。其一为豆青地皮颜色花蝶纹瓶,其豆青地施以色浅而匀润,其上有折枝西府海棠花两朵,蝶舞花间;其二为豆青地浅雕博古纹瓶,所刻博古图景物丰富,有壶、勺、筒、盒之品;缠枝花草,枝叶延伸错落有致。款识:双圈“大清雍正年制”黄诗。
豆青釉是清代早期的产品,到乾隆时期发展的最为繁荣。在清代,豆青釉瓷器是极受帝王推崇的一种色釉瓷器,尤其是乾隆时期,制作精良,造型丰富,釉色豆青温润,透亮,犹如春蚕吐丝,相得益彰。那么,民国时期有没有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其颜色类似,但达不到乾隆时期的水平,而且,细看起来,存在较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