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有收藏价值么?
在书店竟然能看到《万病回春》(以下简称《万》)竟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翻开看看,竟是明代·危亦林著,该书初刊于1602年,“万病”二字是作者的自谦,并非谓其对医道有最高成就,而是表示自己虽勤求古训,但毕竟学无成就,不敢居功。该书不仅选载的中医经典理论,还征引了诸子百家、医家、诗人、隐士、僧道等之说,旁及天文、地理、医学、药征、占卜、阴阳、五行等,内容非常丰富,可谓是“医书百家”。
据有关专家称,如此丰富内容的中医古籍实属罕见,在明代中医文献中更是独具风格的医书。该书不仅是研究危亦林医学思想及其急救医学的重要资料,而且对历代医家及研究者均有较高参考价值。
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医书籍有如大海沙数,《万》能有怎样的价值和影响力呢?我们暂且不提。该书目前在市面上几乎绝无仅有且收藏价值极高,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但关于该书的真伪,我们暂且不去分辨,单从保存至今而言,这说明该书在明代就被视为书籍,那么,当时的书籍用纸、装帧、印刷、校对等情况如何?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万》书的用纸、装帧、印刷都较粗糙,这应该是相当晚期的版本了;而且在大量引文注释上,存在较多错讹。如果放在明代,不会用这样仔细认真,说明它历经多次修补,最后一次是在清代。
从《四库全书提要》中对该书的评价来说,它主要继承了《金匮翼》、《医垒元戎》、《病机沙》等书的内容。从其记载看,《万》书是危亦林读古医书后,有所感悟而发,并非亲身医术实践,书中很多方剂均是采他家之说,并未亲自验证。所以《四库全书提要》中说“自成一体自是创辟,而实未尝自辟”恐非无病呻吟之痛骂,而是有所指。
在明代末年,中医学正处于继承发展时期。李梃《医学入门》中说:“医之书汗万千卷,尽天下之奇才,殚终身之力,曾不能尽解其一端。”说明了当时医家之艰难。
到了清代,出现了振兴中医药的时期。乾隆皇帝推崇孔子“治病必求其本”之道,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钦定《药房辨本草》并赐名医张衡进药膳,同时颁行全国。接着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设宫内设府,收藏历代名家验方、秘方,编成了《验方新纂》。这些都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中医理论著述和验方、秘方,其中大多数是私人编著而不载入私刻本,而多载于当时的药铺中,供请药方者取用。《万》书从明代流传至今,显然失去了它原来应有的影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