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个银锭多少两?
银锭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的优秀古代艺术品,而且每一枚银锭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历来是文明古国,有黄金也有白银,但主要用于货币流通方面。
银锭,又称冰锭或银砣,是白银称为银锭的独有称谓。古代银锭形状多种多样,有柄状、菱形、方形、圆柱形、喇叭形等。在近代银锭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货币或称作为兑换财富的重要媒介。二是作为人们尊奢生活的消费。
银锭的使用年代从唐代就开始了。当时的银锭又称银砣或银票。从金代开始银锭就成为正式货币,取代了实物货币,近代银锭的铸造有了明显的进步,银锭形体更为匀称,表面雕刻纹路更为细致,银锭的重量也由宋代的20两增至30两。到了清代银锭制发展到顶峰,清初规定银两为货币,禁止以物易物。从顺治八年(1651年)起,政府专门铸造银币,以银币征赋税。清后期由于外患日深而日益衰败,银锭币亦日趋折本。
清代一个银锭多少两?
一般小型银锭,50两至300两;大型银锭,500两至1000两,也有个别高达3000两以上的。清代银锭的用途有:1.交纳官税。2.赏赐、赠送。3.婚嫁、养老、祀神之用。4.支付债务、赔偿债务。下列银锭铸文,即是具体用途:“赐谢恩部颁银两”、“赐谢恩部押颁银”、“京堂赏银”、“工部颁赏银”、“俸薪银”、“寿银”、“制钱”、“备参送礼”、“程敬”、“盐引”、“税课银”、“解严”、“肃清”、“安边”、“备办贡品”、“公用”、“交箱”等处。
清代银锭的价值
从银锭的市场价格看,不同的银锭价格相差较大,几千元至几百万元一锭。一般而言,雕饰精美、形态端庄的银锭价值较高。而那些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如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的“喜银”,一些非正式流通的“银饼”,或质量较差的一般银锭,则价格较低。